这位游客以每公斤不到3元的价格买走了这株5公斤左右的顶级黄泥拱毛笋。 原先随处可见的毛笋收购车辆今年大为减少。 (严龙 摄) 本报讯(记者严龙)时下正是品尝毛笋的最佳时机。昨天,记者走访我市优质毛笋的重要产地鄞州区横街镇爱岭、半山、大雷等村,看到的是山农包括经销户面对低迷市场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 上午8时多,在爱岭村村口一个收购点,一位严姓村民正把一担毛笋过秤,近70公斤毛笋,扣除竹筐重量,最后从收购者手中拿到52元,折合成每公斤只有0.8元。“去年这个时候每公斤有近2元。我家有近10亩竹山,今天本来可以采挖300多公斤,但这么低的价格,实在不合算,不挖了。”而在3公里外的半山村,上午10时半,一位经销户收购完一整车约5吨的毛笋离开时,刚刚赶来的村民还央求他把毛笋给收购了。 对于今年春笋价格走低的原因,市林业局林特产业处调研员陆志敏给出了答案:一是近期全市气温快速升高且雨水充沛,原本谷雨前后旺发的毛笋提前了半个月,造成毛笋集中上市;二是山区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移,大量竹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使毛笋的优质品率有所下降;三是作为微利型的水煮笋企业,受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和环保排放要求提高因素影响,停产、转行、关闭了不少企业,全市目前能正常开工的只有30多家,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多,直接造成市场上毛笋收购量激剧降低。 四明山区是我市毛笋的主产区,其中仅横街镇就有近5万亩的竹山资源,四季产笋,笋年产量超过1200吨。毛笋价格走向,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山区留守劳动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如何激活山区竹山的生产潜能,尽快解决水煮笋企业污水处理的技术瓶颈,让绿色、健康的“山之珍品”价格回归到一个合理位置,是全市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