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及作业规范》对机械化清扫进行了具体规定,极大提高了环卫工作效率。(胡建华 摄) |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与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之后,提升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宁波自2007年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来,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81890公共服务平台、质监系统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一批创新品牌,部分经验在全国推广。 即日起,本报与市质监局联合推出“公共服务:用标准说话”专栏,通过一批典型案例,提升人们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度,同时促进我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更加透明、高效与优质。 环卫工人穿戴整齐、清扫队伍按时上街、机器洒水扫地……每天上午,宁波市区的城市道路上,城市“清道夫”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2009年,市城管局与市质监局一起制定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及作业规范》,6年来,这一规范成为环卫工人心中的“一把尺”,衡量着手中扫帚的分量与效率。 近年来,市城管局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市质监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工作,特别是在市政道路、市容环卫、城区内河、园林绿化、城市供排水等重点行业,通过较为全面深入的分类收集,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及作业规范》、《城市绿地养护质量等级标准》、《城市河道水面保洁作业管理规范》等市级地方标准规范,取得了良好效果。 “马路情况瞬息万变,清扫环境千差万别,每个人判断标准不一,环卫工作需要一个准绳,才能让作业服务规范化、具体化、系统化。”市城管局环卫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及作业规范》制定并实施后,许多工人拍手称赞,表示工作与考核都有标准和方向了。“有了标准,作业时间、保洁频次、保洁标准等具体化了,更容易操作。”一名环卫工人告诉笔者,他分管的一级道路每天清扫保洁3次以上,路面要“五无五净”,人行道可见垃圾污渍密度每1000平方米不得有11处。“这些数据我都记在心上,每天拿着它们衡量自己的工作合格不合格。” 当然,标准也不是“死”的,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比如行道树等因季节原因产生落叶时应酌情增加巡回保洁次数;遇到灾害天气要及时启运应急预案等。 通过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如今,这一标准已经引起了诸暨、绍兴、池州等城市的关注,纷纷前来学习借鉴。2012年实施的“道路清爽行动”以“落实一个标准、健全两种模式、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指标”为目标,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及作业规范》。 在这一标准指导下,我市的“道路清爽行动”再造作业流程,提高了道路清爽水平;加大装备投入,提高了道路保洁效率;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了环卫行业新形象。截止到去年年底,市区道路检查平均得分92分,较行动之初提高近10分;路面暴露垃圾问题发现率较行动之初下降三分之二。在由第三方机构开展的4次市民满意度调查中,85%的受访者对这一行动点赞。 下一步,市城管局计划结合市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特点,做好标准化“五个一”工作。加强宁波市市容环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做好《城市绿地养护质量等级标准》、《城市河道水面保洁操作与管理规范》等已制定标准的推广应用工作;收集整理现有标准,分门别类进行汇总,形成覆盖各行业的标准体系目录。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正常维护常态化管理与技术标准,对正常养护进行绩效评估,力争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管理标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