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些畅通“民生最后一公里”的实招

□赵 畅

  “民生最后一公里,是畅行还是拥堵,应该设立一个‘红绿灯’。问题解决不畅了,就要及时亮‘红灯’,刺一刺眼,加一点力。”记者新近到沪郊嘉定的安亭镇采访,镇上领导说起了这个“红绿灯”的故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安亭镇在自己的网站上正式设立了即知即改民生问题监督“红绿灯”,首批梳理出来的138个问题,全部上网。解决了的,亮“绿灯”;正在解决过程中的,亮“黄灯”;尚未进入解决环节的,亮“红灯”(4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纷纷出招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有些地方一些“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即便有进展,也是大同小异、举步维艰,引起了群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诚信度和能力的怀疑。

  “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来已久。所谓“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恰恰是居民盼得最切、感受最深,也是政府部门落实最难、协调最烦的所在。只要一个疏忽、一个拖延,就会留下民生的“断头路”。对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缺少决心、缺乏办法、缺失措施,群众就有理由怀疑,就有权利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市安亭镇的“红绿灯”制度,是值得借鉴的。

  大凡“红灯”问题,其背后都有“一大堆理由”,一般是跨上下级、跨部门的“协调难度大”的硬骨头。然而,诚如该镇党委书记所说:“过去,只要一句‘没上级支持,镇上自己办不了’的话,就可以敷衍过去。但现在,‘红灯’一直亮着,大家坐不住。”这就是监督的力量,这就是制度的威力,它迫使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既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又精诚团结、加强协作,更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民生问题无小事,面对任何一件民生实事,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那就等于白抓、没抓。如何对待“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对待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的态度诚恳与否的政治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民生实事愈到最后就愈要重视,就愈要抓小抓细、抓紧抓实。否则,就无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也决不会满意。

  上海市安亭镇实施“红绿灯”制度的实践同时告诉我们,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只要提上议事日程,真正动起来,再难的难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实施“红绿灯”制度,也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调动上级、本级和群众三方的积极性,在良性互动中,在多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迸发中,在密切配合、合力攻关中,把“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彻底解决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