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张旦旦 王欢 编者按 社会发展的未来,关键的钥匙系在青年人身上。 不过,该如何真正服务好这个群体,让广大青年人在组织里找到凝聚力和归属感,却是当前摆在基层团组织面前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市团组织以“双网互动”为抓手,通过层级化的组织网络与区域化的地域网格之间的互动、虚拟空间的网上与现实生活的网下之间的互动,创新团的基层组织架构,一改传统单一、单向、单纬度的组织模式,让基层团建主动适应新常态。 截至2014年,全市共划分团建网格4624个,组建网格服务队4624支,纳入“双网互动”团建工作范畴,“双网互动”团建工作的统揽性地位初步确立。 理念的转变 网格化,精细管理接“地气” “基层团建工作,往往会遇到有效覆盖面不足的情况。”1988年出生的张钦皓,是奉化溪口镇团委书记。作为一名典型的乡镇干部,他一人就身兼团建、拆迁、联村三大块条口工作。 工作忙、杂事多,而最让张钦皓头疼的是,辖区团员资源、服务资源的不平衡。55个行政村,不到15%靠近镇中心区域,相对年轻人、青年自组织集聚;但剩下的49个村子,大多在山坳坳里头,青年“空心化”现象很严重,团组织很难有效延伸。 张钦皓遇到的困扰,是新时期共青团面临挑战之中的“冰山一角”———摸清青年底数难、组织覆盖难、服务引导难、工作开展难,要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基层团组织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约3年前,根据团省委统一部署,团市委积极开展“双网互动”团建工作,而最为基础而核心的一块,就是通过科学划分网格———这并不是地理空间上的简单切割,而是建立在具有一定资源保障基础上的各类组织、各方力量的整合与重组。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双网互动”,打破了区域内的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也改变了原先各自为“政”、粗放低效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逐步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 根据要求,每个网格无论大小,三类资源必须有———有一定数量工作规范、活跃度高的团组织,有一定数量号召力较强、与共青团联系较好的青年社会组织,有一定数量热心共青团、青年工作的能人和实体阵地———这也让网格运转有支撑、网格辐射有动力、网格发展有场地。 “80后”江开杰是海尚网格青年负责人,其所在的镇海正是我市最早进行“双网互动”的试点之地。在这个网格,以海尚广场为中心,涵盖了0.5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包含商铺、楼宇、高端社区等,直接对白领青年进行点对点的服务。 “你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变化。现在青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宅男宅女都从楼宇里走出来,进行面对面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江开杰表示,目前网格已打造了“网下实体阵地+网上虚拟空间”的网格青年互动联系平台,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常态化联系和持续化影响。 载体的创新 网络化,“潮”活动融入团生活 “有金婚老人想要拍摄结婚照,有没有小伙伴愿意认领?” 去年上半年,地处江东核心区的划船网格通过微博“宁波同城会”发出邀请,短短时间,便引来30多名青年人在网上报名参与,有的出经费,有的出场地,有的出点子,有的出特长。一个月不到,他们便帮助100对老人完成了甜蜜的金婚纪念。 网络时代,随处可见的画面,是一个个拿着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的年轻人。网络,已经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然,新媒体发展浪潮下网络社会成为重要活动空间,对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方式、运行方式、工作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在“双网互动”之中,“网络化”是一个避不开的关键词。QQ群、微博、微信群,最新的网络技术,让一个个“潜水”的网络青年浮出水面,每个网格至少开通一个微博,组建一个QQ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联系、覆盖团员青年方面的独特作用。 28岁的马骏,是一名来自镇海的普通青年,从事的则是婚庆类的工作。由于工作性质需要,工作时间相对不算固定,有时候周末晚上会比较忙,9月、10月份也会比较忙。不过,他却在过去8个月时间,前前后后参加了贵驷网格组织的十多次活动。 切磋乒乓球、相亲交友、搞搞社区绿化,一有时间,他就会到网格里“玩”一下,对共青团也从“陌生”到“熟悉”。马骏说,自己加了相关的QQ群和微信圈,基本上一有活动,网格负责人就会直接发布信息,自己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夏宇宇是鄞州区和邦大厦团委委员,也是“和邦青年”网络团支部的负责人,平时经常在QQ群里展开讨论、群发短信联系青年、微博播报支部动态等。 “在QQ群,大伙儿一起聊工作、谈生活,甚至讨论到哪里用餐、楼下哪家餐厅人满为患,同行业的会咨询一些报价单、海关办理手续等。”夏宇宇说,新进入大厦工作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加入,有些离开了和邦大厦、甚至离开了宁波的,也依然留在群里。 “网上”与“网下”互动,现实与虚拟交融。当团活动搭乘着“潮”方式,扁平化的交流模式,也给了基层团建联系、凝聚、服务青年的利器,让基层团组织与青年碰撞出火花。 服务的跟进 特色化,按需定制“网聚”青年 热爱生活的,在这里可以找到厨艺比拼;喜欢运动的,在这里可以定期进行体育活动;热爱影视的,在这里可以三五成群进行观影;喜欢旅游的,在这里可以呼朋引伴一起出行…… 在细分化的网格内,特色化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定制化的服务成为常态。 “他们感激而又迫切的眼神,深深印在我心里。”2012年年初,溪口医院青年医生孙常波下乡义诊,偏远山区的村民排队求医。当天,孙常波在医院内部论坛发帖,得到热烈回应,随即“锋之社”志愿服务队成立,每月都会定期去一个偏远村庄,为村民送医送药。 不过,团队成立不到一年,“锋之社”面临人力、财力的双重压力一度濒临解散。这时,通过网格了解到这一信息后,积极与民政等部门联系,终于在2013年帮助“锋之社”成功注册成为宁波市首家卫生医疗爱心服务社会团体组织,并承接了“悬壶剡溪”公益项目,进行常态化运作。 在宁波,不仅每个网格需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资助开发设计网格活动项目,做到“一网一品”;同样,青年社会组织也是“双网互动”里的题中之义,充分吸纳网格内团员青年的意见呼声,通过加强联系,提供帮助、资助合作等途径借力青年社会组织,引导他们参与服务网格内的青年事务。 同样在溪口,有这样一群来自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溪口分院的大学生,基本上每个学期,他们都会选择在下午四点到五点,到外来务工集聚地给外来民工子女的孩子进行伴读。伴读苦于没有场地,畸山网格就和奉化电信局进行沟通,挪出20平方米的空间,提供给志愿服务队将这个“放学来吧”项目延续下去。 “通过让不同资源禀赋的网格进行结对,让不同的网格之间实现统筹,希望逐步打造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同样也让年轻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钦皓说,光在溪口,就已有14个青年组织团队在此集聚。 据悉,目前全市共组建专业服务队2371支,2876个青年社会组织纳入“双网互动”团建工作范畴,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一起反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