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本市一家书店邀请我市部分作者和读书人座谈,探讨、破解实体书店在当下的生存困境。有几位在发言中聊到“碎片化阅读”时,蹙眉苦愁,一副忧心忡忡、恨铁不成钢的神情。作为一枚每天捧着手机的地道“低头族”,鄙人忝列其间,顿觉如坐针毡。 对于“碎片化阅读”,眼下批评大于肯定。包括一些名家在内的大多数意见认为,碎片化阅读影响了思维发展的连续性,造成了思维的简单化、表面化,降低了人们辨别真伪的能力。更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不是阅读,而是一种浏览。 这样的评论不是没有道理,但也失之于概念化和简单化。古人曰,开卷有益。本着这一精神,阅读总好过不阅读。智能手机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人类的阅读热情。如今无论在饭桌、地铁、公交车上,抑或是等待吃饭和候车的间隙,你都能看到周围一群静悄悄的阅读者。宁波市文明办与市阅读学会去年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甬城市民使用电脑(包括平板电脑)阅读的比例为31.79%,已超过纸质书刊的阅读;手机阅读所占比例,与传统纸质阅读比例旗鼓相当。 我真心为这样的情形而高兴,因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来之不易。年少时读到过一个故事,说酷爱读书的犹太人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念《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添一下蜂蜜。当孩子稍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添《圣经》上的蜂蜜。母亲的用意不言而喻:书甜如蜜。 “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阅读———难道只有“一卷在握”方显文艺范么?菲薄“碎片化阅读”,多半是缘于将读书的媒介和读书的方式混为一谈了。读纸质书不见得就是深阅读,读电子书不见得就是浅阅读。读电子版的《红楼梦》与读纸质版的《红楼梦》有啥两样?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一旦印在线装本上,立马就会变成“经典”吗?更何况,随着电子阅读器制造工艺的不断完善,其阅读舒适度、携带方便性以及信息容量大的优处已经彰显。 “碎片化阅读”有它的时代性。在当下,碎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传播语境的一种基本特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浅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自我保护。有浅有深才是阅读的常态。换言之,正是因为有了浅阅读,我们才能向着深阅读、精阅读迈进。 眼下,全民阅读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各地涌现出街头图书屋、社区阅览室等一批便民阅读设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有些设施利用率低,“形象”大于“内容”。所以,与其对阅读谈“碎”色变,还不如琢磨琢磨如何让阅读“适销对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