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建设农家书屋60多万个,中央财政投入累计已超200亿元。然而,在一些地方,这件好事却引来农民不少困惑:部分农家书屋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哭笑不得,甚至书屋唱起“空城计”,3年无人来书屋借书(4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需要人人共享,农民也一样。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一直是个顽疾。旨在解决“三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打通农业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的农家书屋,出现“空壳化”现象,原因在于:一是图书资料陈旧过时,脱离实际。比如种瓜技术早已更新到“中拱棚”,有些书屋的书还在讲“温室大棚”怎么弄;二是图书不适合现有阅读人群。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想看的童话、营养健康类书籍不多;三是图书同质化严重,百镇千村一面,很难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农家书屋出现“空壳化”,折射出有关部门服务“空心化”———不用心、不走心,没有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读书服务。农民书屋热热闹闹办起来了,却是经费没保障、人员配不齐、管理跟不上、图书更新慢、服务意识差,难免遭遇成摆设、被冷落的结局。这实在是不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