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2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戏台的守护人

———记省业余文保员魏文灶

  图为魏文灶在介绍魏氏宗祠。(林海 摄)

  本报记者 林海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通讯员 徐培良

    在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县,有一群人默默地守护着古戏台这一传统文化载体。今年80岁的魏文灶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1994年,强蛟镇的后舟、下洋两个自然村(后合并为下蒲村)要对村里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魏氏宗祠进行一次大修,村民很快筹集到10多万元款项。大修是个系统工程,得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牵头,这时大家都想到了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魏文灶,一致推荐他当监工———魏文灶18岁时当过合作社社长,年轻时曾参与黄坛水库等工程的修建,他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大家公认的。

  面对村民的信任,魏文灶欣然接受了这份纯属义务的“工作”。“当时村民热情高涨,不计酬劳地投入到翻修工程中来。翻修工程持续了两年,光是本村的帮工就投入了三四千个工。”魏文灶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购买木料、指挥工匠,更是日夜忙得不亦乐乎。“由于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多维修的技术细节只能凭记忆去推测。”魏文灶说,就是在这样的回忆中,祠堂和古戏台的前柱、藻井、雕花……得以一一重现。 

  翻修工程顺利完工,魏文灶的能力得到村民的认可,1996年他应邀担任村老年协会会长,一当就是19年。而“省业余文保员”这一没有薪水只有付出的头衔,他一干就是10多年。2012年和2014年,魏氏宗祠又进行了两次大修,耗资30万多元,魏文灶一如既往地参与其中。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魏氏先人开始建造宗祠。在光绪十六年的一次大修中,魏氏先人有一个创举———俗称“劈作做”。因为宗祠为后舟、下洋两村所有,所以两个村子的村民便按宗祠中轴线劈半而建。他们请来两班工匠,按照自己最擅长的手艺各显神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两班工匠各自为战,展开竞赛。但整个工程完工后,宗祠的建筑风格却呈现出了一种整体的协调感。2005年,魏氏宗祠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魏文灶多次往县文广局跑,向文物部门反映这座古建筑的各种情况,最终愿望得以实现。 

  魏文灶的儿子如今在浙江大学当博导,儿子要他去杭州居住,魏文灶说他离不开祠堂。“我老了,不图名不图利,有儿子给的生活费,我活着就要把祠堂和古戏台保护好,如果祠堂的房子倒了,我死了眼睛也会闭不上。”魏文灶这样告诉记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