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军备 孙吉晶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造成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耕地质量堪忧。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征程中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增加财政对生态投入,探索出具有宁波特色的“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的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 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在象山龙兴生态农业公司,5个大型养殖场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液,配送到农田作肥料,年配送沼液5万吨,惠及周边10多个乡镇三四千户农民。这样一来,以前养殖场随意排放的沼液实现了“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减轻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政府补助沼液配送公司每吨20元,企业还可从养猪场再收点费。农户享受免费服务,企业发展有了后劲,生态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局副局长凌永建说。 鄞州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率先在省内建立覆盖全区的沼液物流配送体系。6年来,累计配送沼液30余万吨,覆盖农田8万亩。去年,全市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3个,新增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2万吨,落实沼液生态消纳地57万余亩,新增沼液农田利用30万吨。 同时,我市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渔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场建设,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10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以设施栽培和粮经结合为主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结合模式。如今,以“稻禽轮作、稻鸭共育”、“畜-沼-果-菜”等为代表的种养结合模式和以“鱼虾-草-牧”、茭白田套养鳖、“鱼-贝-藻结合”为代表的水体混养、轮养、种养结合等10种生态循环农作模式得到推广。【下转第3版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