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科见闻录

冯秋玲

  【“宁波榜样”征文】

  2015年3月7日、8日两天,我有幸去听了宁波李惠利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举办的“肩痛学校”、“膝痛学校”两个半天课。骨科丁少华主任医师、李瑾主任医师将深奥严谨的专业知识,通过形象生动、幽默易懂的语言来解说,让我受益匪浅。在医患互动环节,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阿姨激动地站了起来,述说过去几年因“肩痛”看了很多医生、用了很多治疗手段,还是夜不能寐、日不得安的经历。她说,昨天晚上丁少华医师给我做了一个手术,做完手术已是凌晨了,今天我的手臂能活动自如了,而且,除了刀口有点痛以外,其余的都很好,几年来,我第一次能舒服地睡着了。幸福、感激的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她深深地向丁医师鞠了一躬,表达谢意。全场掌声四起。

  4月初,我先生要动一个骨科小手术,需要住院。由于床位紧张,一连三天,我都徘徊在骨科病区等待床位,目睹了医护人员忙碌而紧张的工作状态:每当交接班结束,那些医护人员查房的,换药的,输液的,去手术室的,敲电脑键盘的,大步流星走路的,忙碌得像一群白色的工蜂!

  丁少华医师和李瑾医师我已认识了。他们每天早上7点出头就到病区了,巡视前一天的手术病人,探视后一天的手术病人,再查一下房。8点钟交接班,一般20分钟左右。除了专家门诊,他们8点半已在手术室了。他们的名言是:不能让病人等在手术台上。一上手术台,手术少的晚上七、八点钟出手术室,手术多的干到第二天凌晨也是常有的。

  因缘际会,我先生正好被安排在丁医师的病房,这给了我了解这位工作起来不要命的“拼命三郎”的机会。经过我再三恳求,丁医师给我看了很寻常的两天手术日程:1月27日,右肩巨大撕裂修补术;关节镜下左肩袖损伤修补术;关节镜下右膝半月板切除成型术;左肩部脂肪瘤切除手术等九台,下手术台的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月2日,关节镜下右肩袖破裂修补术;关节镜下右肩袖盂唇损伤修补;关节镜下右肩袖损伤修补术等六台,下手术台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半。我惊讶地看着他,原来,医师这个职业这么累!这么苦!他的一双手解除了多少病人的痛苦啊!

  医师职业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丁医师和李医师是大学同学,1992年进入李惠利医院骨科工作,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他们先后在德国、新加坡、美国、印度和上海、北京、香港等地著名骨科医院进修。进修期间,他们“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和技能。”丁医师告诉我,作为医生,看到病人诊治而康复,心里真的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但医生这个职业压力太大,风险也太大,医生努力尽力了,但有的病限于条件实在无法达到病人所愿,于是,我们的委屈也开始了,医师也是人,不是神呀!丁医师的妻子原来也是同科室的护士,因为两人工作都忙,照顾不了家庭,有了孩子后,他的妻子不得不扔掉专业,离开医院找了一份能顾家的工作,这也是出于无奈。

  我先生这次住院4天多,还进了手术室,共用去3100多元;我们的邻床需要一个矫正靴,沈医师让病人“去网上买,只要400多元。而在专业商店买,要1200多元,质量差不多。”看来医师也不都是“磨刀霍霍”的。

  在骨科病房的八天,我目睹了医师们的忙碌紧张,他们对病人的爱护、勤奋敬业,他们精益求精、高超的专业水平。我常常被感动着,并且常想:医师这个职业好不好?收入高不高?是不是像某些人以为的只会“宰人”?答案是否定的。以丁少华医师这个团队为例,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间十四五个小时,因为工作时间长,相对来说收入并不高;手术台上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风险,这需要医师高超的处理水平,压力大;医疗器械贵,药品贵,这不是医师能掌控的,但疗效需要,医师不得不用,病人花了钱心疼就怪医师。但如果不用药,不治疗,你的身体能好吗?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医科生,父母、医师本人作了何等的努力,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像丁医师团队的郑敏哲博士,单在学校的时间就有23年多!而且,医学博士是极难考取,极难毕业的,读出来目的无非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我亲眼见过郑博士为我先生换药,其耐心、细致、和蔼,我只能用一个“好”来赞他!

  耳闻目睹的一切,使我想为医务工作者点个赞。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其实也是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自己,爱护我们自己,尊重我们自己!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生病时谁来救?是医护人员,给他们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毕竟,医护人员也是人,他们是“白衣天使”。

  八天骨科行,我觉得,像丁少华和李瑾医师团队及所有敬岗爱业的医护人员就是我心目中的宁波榜样,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奉献,他们的人性光芒,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值得我感谢、点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