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03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农业的“支点”

———宁波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王量迪 孙吉晶 通讯员 李军

    现代农业的保障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该体系的完善程度事关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那么,对于目前仍处于零星化、碎片化状态的我市农业而言,完善和发展农业保障体系,就是找到一个撬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示范效应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在象山县城南郊的东陈岳头片粮食生产功能区,6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投入让这里实现了路、沟、渠、埠合理配套,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自2010年以来,象山县抓住农业“两区”建设这一主线,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蝶变。“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亿元。”象山县农林局局长林曙光说。

  舍得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成了宁波各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共识,并被付诸实践。大到河流治理、水库建造,小到田间道路修建、沟渠修理,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由政府投资建设,这样做,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加强农业“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把农业‘两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政府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市农业局负责人说。

  宁波的农业“两区”建设分四步走:2006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3个,形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雏形;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2013年确定并着手实施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功能区416个,面积80.08万亩;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62个,其中已建成89个。预计到“十二五”末,宁波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标准化建设总投资达到7.5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承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5.16亿元,其中政府财政补助6.6亿元。

  强化培训

  打造职业农民队伍

  许接军5年前还是宁波钢铁厂转制后的一名下岗工人,如今已是效益不错的象山东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坦言“自已能成功地从一名工人转型为农民,当地的农业培训体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个产业能否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

  我市一直把实施农业人才培训工程和提高农技人员的能力素质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破解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难题。市农业部门建立农技推广人才成长机制,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省农科院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协作关系,定向培养、输送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保证农技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12天,基本实现了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两年轮训一遍的目标。

  目前,全市组织开展科技指导员专题培训15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865人,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农民2.2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期,其中完成培训且通过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有520人。同时通过资金扶持、搭建平台、主动对接,扶持大学生1400余人,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服务能力。

  政府搭台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几天,象山县贤庠镇种粮大户吴光华又开始准备晚稻育苗,虽有不少种子供应商给予种种优惠条件推销种子,但均被他一一回绝。老吴说:“现在我只认甬优系列,其他种子一概不要。”

  甬优系列种子的热销,是我市农业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服务平台建设中往往是抓住一个重点推广项目,市县两级科技人员组成一个推广或研发的团队。其中水稻育种团队不仅服务宁波,也辐射华东地区。宁波自主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小面积超千公斤目标在2012年已经实现,不仅连续6年蝉联浙江省晚稻高产吉尼斯,而且创造了全国晚稻高产新纪录。

  目前,我市已形成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围绕主导产业设置首席专家,并组建了5个科技创新团队,乡镇基本建成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400余家,其中粮食生产服务合作社122家、农机合作社175家、植保合作社11家,粮食生产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