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区文化地标手绘图 |
|
雄镇大舞台·镇海区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开幕式 |
|
镇海培菊图书馆内景 |
|
宁波帮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 |
|
镇海区文化艺术中心 |
镇海素有“浙东门户”和“海天雄镇”之誉,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碇港和历史上的重要海防重镇,是海外“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镇海千年古韵积淀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海防文化”、“商帮文化”、“院士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和浙江省体育强区等称号。 近年来,镇海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旨在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镇海区将紧紧围绕文化强区创建目标,着眼于资源整合和效益放大、着眼于服务优化和能力提升,着眼于品牌打造和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广覆盖、高效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阵地网络逐步完善 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去年9月,放眼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一幢被群众俗称为“三只鲍鱼”的建筑在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建成。这一造型靓丽的建筑群,就是投资5.2亿元的现代化大型文化综合体———镇海区文化艺术中心。其中,艺术中心剧院已于2014年投入使用。2015年,镇海区文化馆、图书馆正式入驻。其中由侨胞捐资助建的镇海培菊图书馆于4月10日开馆,正式对外运行。 近年来,镇海区累计投入近10亿元,先后建成了中国防空博览园、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改造提升工程、镇海文化艺术中心、新城市民广场、绿轴体育公园、古塘文体场等一大批特色文体阵地。目前,该区已实现老城区、新城区文化设施两翼齐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电台、电视台、演出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齐全。 如果说以镇海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地标性建筑是一艘“文化航母”的话,那么分布在各个镇(街道)、村(社区)的各类文化场馆,则如游弋在大海上的一艘艘“文化舰船”。2013年起,该区全面启动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目前蛟川街道、庄市街道、澥浦镇、九龙湖镇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均已完成改扩建工作,骆驼街道文化站今年将完成改扩建工作。镇、街道文化站建设面积均达到省特级站建设标准。 与此同时,该区还实施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一体化建设,全区6个镇(街道)分别建成主题分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道)“一馆一特”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去年,全区建成13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数量位居各县(市)区前列。 至今,镇海区已实现了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宫全覆盖,村(社区)公共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网格化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家,建成企业图书馆10家,拥有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7个,省文化示范村4个,宁波市文化示范村10个,宁波市文化示范社区6个,宁波市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46个,宁波市级社区文化宫14个。 公共文化阵地网络不断完善,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创造了条件。目前,镇海区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该区实施政府文化服务外包“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打造“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去年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企业支持赞助等方式,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到镇(街道)、村(社区)送杂技、越剧、京剧、话剧、甬剧等373场次,平均每村每年看6场戏;开展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工程,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原则,每年放映电影660场。今年,专业剧场演出,区、镇(街道)两级投入近400万元。 “雄镇”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响亮。“雄镇大舞台”自2007年5月推出以来,每年安排文化活动500余场,成为镇海人民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3年,以“打造厚德之城,建设文化强区”为主题,以“雄镇大舞台·七彩绣真爱”为口号,推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发展。2014年,区文化部门统筹全区文化活动资源,率先在全市启动“市民文化节”活动,开展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阵地的“文化服务日”和“镇、街道文化周”活动。据统计,全区开展“演、展、赛、学”各类活动超500场次,涉及不同举办主体30余个,其中,半数以上为镇(街道)、村(社区)主办文化活动项目。今年,“雄镇大舞台·镇海区第二届市民文化节”,从活动数量和节目质量的提升,向统筹协调机制的转变,更广泛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面向社会发布“特色活动项目”征集令,现已收集到镇(街道)、机关、学校、企业等不同举办主体的50多项重点活动。此外,“雄镇展厅”、“雄镇课堂”、“雄镇讲堂”等子品牌活动已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免费培训、免费展览每年举办近百场。2014年,区雄镇课堂、雄镇展厅、雄镇讲堂开展讲座65场次,展览18场次,各类培训29期。 为满足基层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镇海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推行“菜单式”供给服务模式。2015年,区文化部门统筹协调区级文化部门,文联各协会、教育系统及社会个人文化资源及区外师资力量,打通文化单位和市场两类文化资源,梳理出文艺演出、辅导培训、文化讲座、流动展览、参观实践5大类172个文化服务项目的文化服务配送菜单,供基层村、社区自主点单。目前,点单数超过80项。 公共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精品创作成绩喜人 培育壮大公共文化队伍,是镇海区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大抓手。 为此,该区在重视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专业人才队伍打造的同时,着力民间艺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有民间艺术人才200余人,大多来自本地户籍的企业非艺术岗位职工或自由职业者。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民间艺人职称评审活动,19位从事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专业的民间艺人获助理馆员职称。此外,该区利用各镇(街道)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和“雄镇大舞台”文化活动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目前,全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498支,成员1.35万余名,业余文艺团队后劲十足。 为确保公共文化队伍不断培育壮大,该区还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激励机制,做好业余文化团队评估定级工作,对评上级别的业余文艺团队进行奖励。2013年共有88支队伍通过评估定级。2014年,镇海区出台了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办法,将团队建设纳入其中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今年,该区将出台《基层文化团队扶持奖励办法》,扶持一批上规模、有能力的本土优秀业余文化团队向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镇海区近年来还推出一系列文艺精品扶持机制,使本土文艺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大幅提升。在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上,该区先后出台了《镇海区优秀文化成果奖励办法》、《镇海区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化管理实施办法》、《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积极促进精品创作,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在此基础上,该区文化部门将政策引导方向由量向质转变,修订完善原有扶持、奖励办法,重点扶持一批有亮点、有特色、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去年,镇海区共有8部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1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1部作品获国家广播剧大奖,近140件作品获区优秀文化成果奖。全区20多个群文创作项目在全国、省、市重要展演、比赛中获奖。歌曲《老爸》等7个作品在省、市音舞节中获奖。《键盘伴梦飞》等两首歌曲跻身全国村歌大赛优秀作品奖。《国色天香》入选2014年度省群星奖。总浦桥社区合唱队在浙江省合唱大赛中获铜奖。澥浦农民画作品获全国农民画大展优秀奖。朝阳村排舞队在浙江省文化礼堂乡村排舞大赛中获得金奖。多个奖项实现零的突破。 此外,“招宝大家乐·一月一风采”、“蛟川街道企业文化节”、“人文庄市”、“骆驼书画之乡”、“澥浦农民画之乡”、“九龙湖端午文化节”等“一镇(街道)一品”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有效推进。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手段 多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统筹社会资源,实现多边互动,是镇海推动公共文化供给机制的一大创新举措。 近年来,对公共文化中“送”的项目,如送戏、送电影、送演出,引入项目招标等竞争机制,面向文化企业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群众享受等,通过竞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文化企业积极面向群众文化需求,着力加大对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向政府推荐和推销公共文化产品。近年来,通过企业推荐推销,政府每年向文化企业购买一批高雅音乐会、专业舞台剧等,并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文化走亲结对活动。2014年开展各级各类文化走亲活动超50场次,形成了全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格局。 目前,该区已从近年来文化工作大量的实践向理论探索迈进。目前,《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镇海推动“宁波帮”文化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宁波市乡镇图书馆建设标准化制度研究》(以镇海为样本)、《镇海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标准》三个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推进。 在不断丰富公共文化内涵的同时,该区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模式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去年建成镇海文化服务网,目前已实现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在线点单;在镇海电视台推出雄镇大舞台百姓剧场“我上电视啦”专题栏目,并在优酷视频公开播放,并推进“雄镇文韵”微信、微博平台,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推送服务和文化互动两大块功能。目前,其中微信平台互动功能开发完毕,可实现在线报名、在线投票。此外,该区还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今年,全区各文化事业单位将全面实施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与此同时,镇海区注重强化政府投入、加大基层投入和鼓励社会投入的三力联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向投入。 政府投入驱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为此,该区财政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围绕注重文化民生,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根据“优先安排、逐年增长”的原则,不断强化政府投入力度,保证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的资金充实可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形成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支出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0%的增长幅度。同时积极培育文艺精品创作。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政府文化成就奖”,如后大街社区的《百人龙鼓》和《十里红妆》先后获“山花奖”,骆驼街道广场舞《九龙柱》曾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等。2013年又新增100万元的镇海文艺精品创作前期扶持经费。 加大基层投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动力。近年来,该区在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基层投入的原动力作用,通过政策性规定,保障基层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按比例投入。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基层单位先行投入、政府及时配套跟进,确保基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社会投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助动力。近年来,该区在文化建设中,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对部分公共服务项目,按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定向采购和服务外包。对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委托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同时,大力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撰稿:记者 王量迪 镇海记者站 张寒 通讯员 朱玲 供图:镇海区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