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宜兴美丽乡村一角。 |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江苏省宜兴市公安部门作了一个统计,仅在2014年一年中,全市就有7400多人的户籍从宜兴市区迁到了乡村,后面的增长速度更快。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缘于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有心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户籍改革因素,也许有人想到了征地补偿,但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是被乡村人居环境所吸引。近5年来,宜兴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让村庄越变越美,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苏南农村,普遍较富裕,这些年,经过河道清淤、道路优化、绿化管理、卫生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村庄整治工作,各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碰到令人头痛的问题也不少,一些村民依然保持着落后的生活陋习,封建迷信、赌博、损坏环境等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活文明程度不高。 宜兴市委一班人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的筋和骨,那文化建设就是气和神,只有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才能将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去。 一个系统工程启动了。 ———启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试点。宜兴对当地各村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基础等进行了排查和梳理,首选18个村作为试点,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挖掘村史村情、提炼村庄文化,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善行义举榜,培育精神家园。除了善卷村的“德”文化之外,目前张阳村的“道”文化、白塔村“茶禅”文化、梅家渎村“家风”文化、上坝村“移民文化”等一批彰显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正在培育和形成。 ———以弘扬名人乡贤文化为牵引。宜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吴越楚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良好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村落挖掘文化提供了条件。“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文脉传承,数量众多的乡贤队伍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优秀乡土素材。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故乡湾斗里自然村,村里建起了融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音乐元素和新农村生态元素为一体的文化公园、艺术馆。古井、老树、闵惠芬故居使村庄散发着迷人的文化芳香。 ———开展文明家风守护行动。去年以来,宜兴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用3年时间,使全市至少50%的村庄成为“一村(镇)一品”乡风文明特色村,形成主题乡风品牌,既有乡愁记忆,又有文脉传承。 家有梧桐树,必有凤来栖。陈红宇是宜兴市一家公司的白领,他家住在乡下,自从大学毕业工作后,他每天奔波在宜兴市区与乡村之间。他告诉记者,乡下空气好,农产品纯天然,虽然每天上下班需要开车半小时,但他认为这点距离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根本不算什么,而且家里有很大祖宅,没有必要再花费上百万元在宜兴市区买房子。每逢周末,他都回到农村的家,把庭院整修一番,弄弄花草,上山挖笋砍竹。他说,“美丽乡村”,环境美,空气新,不仅如此,家里的老人经常参加村里、镇里组织的文化活动,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丰富,身体好。 “当初为了孩子念书方便将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现在孩子长大了,一直想将户口从市区迁回老家万石镇万石村。”在城市打拼二十多年的顾亚强说。2014年3月1日开始,随着新户籍政策实施,无锡全市范围内居民只要拥有合法固定住所,户口即可自由迁移、落户,不再受参保等其他条件限制。“得知政策放宽之后,我随后就到万石派出所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今年50岁的顾亚强坦言,从农村出来这么多年主要在为生计奔波,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越来越看重生活品质,眼下村庄环境搞得非常好,房子花了几万元钱重新装修一遍,居住环境恬静自然,还能照顾老人。 记者得知,眼下这种人口“逆向流动”在宜兴每个镇普遍存在,并且每年都在增长。 城乡一体化,正在美丽乡村悄然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