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陈国桢介绍他的青瓷藏品。(林海 摄) |
本报记者 林 海 8日上午,一场以古茶具为主题的越窑青瓷展览在月湖景区的“天一文苑艺术馆”开始举行,来自省内外的100多位嘉宾前来欣赏了中国古代的200多件(组)各式茶具,其中的“五代·鲤鱼茶碾,鹦鹉茶碾”等价值不菲。这些藏品均来自余姚收藏家陈国桢和他的朋友。“陈老师钟爱越窑青瓷,花一生积蓄投入越窑青瓷的收藏,实属不易。我们从去年开始和他接洽这次展览,恰逢其收藏的青瓷精品将赴故宫博物院展出,机会更是难得。”天一文苑艺术馆馆长劳燕燕女士表示。 “其实,我刚开始也只是受父亲影响而喜欢收藏罢了,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今年69岁的陈国桢坦言。他父亲陈思照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木粉大王,经营四明山木粉(香粉),销往世界各地。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他家中藏了不少碑帖字画以及西周和汉代的越窑青瓷。而从小耳濡目染的陈国桢对这些古陶瓷情有独钟,也成了他陶瓷收藏爱好的起点。 早年开办电器配件厂起家的陈国桢,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专门做起了越窑青瓷的收藏。“30年下来,我的藏品有近2万件,都是用早年办企业的积蓄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买来的,但从未卖过一件。”他说。为了收藏,他卖掉了自己的四五套别墅,同时在余姚和上海建的越窑青瓷博物馆让他在经济上一度陷入困境。2009年,他给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单霁翔写信诉苦,没想到单局长给了他一些中肯的建议,从此与他结识。2012年单霁翔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随后几年的交往中便有了今年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庆典系列展览中的“月染秋色———越窑青瓷精品展”。据了解,这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18场展览中唯一的民间藏家藏品展。 说起收藏,陈国桢的话匣一打开就收不住了:“我的学历不高,是文革时期的初中生,对越窑青瓷的鉴赏眼力全靠在生活中磨砺出来。说实话,也吃过一些亏。”他总结自己的古玩收藏经验,有五个要害:“一是看,二是摸,三是掂,四是闻,五是出手要慢。”在参加央视四套的一期节目时,他表示对那些古玩提供者要“像敬佛一样敬他们,像防贼一样防他们”,一语道出了他多年收藏经历的酸甜苦辣。“可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让人终身难忘。”陈国桢说。比如一件唐·越窑点褐彩龙罂瓶,2002年有人拿上门来给他看,他觉得瓶上的点彩非常独特,但有些吃不准,准备让朋友一起看一下。就在他出门给朋友借车时,那人转身走了,这让陈国桢后悔不已。直到10年后的一天,他在上海一家古玩店再次见到了这只瓶,“对瓶上的点褐彩印象太深了,一眼就看出是10年前的那只。”经讨价还价,这件青瓷精品归于陈国桢门下。这件唐代点褐彩龙罂瓶将和其他21件藏品一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6月将举行的“月染秋色———越窑青瓷精品展”中展出。这些藏品的年代从战国到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北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部分藏品弥补了故宫博物院相关藏品的不足,丰富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青瓷文物收藏。 陈国桢说,他已年近古稀,经济条件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为了继续他的越窑青瓷事业,他正在设法和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联系合作事宜,争取把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继续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