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比一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尽管投资和消费总体放缓,但一些新的增长动力开始显现——— 投资、消费 结构优化,新动力显现 数据显示,1至4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4%,明显高于全部投资的平均增幅;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 虽然受房地产下滑影响,4月份居住类商品消费有所回落,但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增长较快,其中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速接近35%;前四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40%。此外,4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继续显现并不断累积,新动力继续孕育成长,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明显,经济活力趋于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区域典型 提质增效,向好发展 从各地看,一些适应新常态、市场机制比较健全、重视创新、重视质量效益的地区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6%,低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仅为同期全市经济增速的一半。但与此同时,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7%;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一季度上海市新设企业同比增长三成,其中,私营企业占比近八成。 上海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化、增长动力渐趋形成的一个典型。事实上,依托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超前调整、超前转型,浙江、江苏、福建、重庆、湖北等地在我国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增速已渐企稳。 新投资机会 正在涌现,动力充足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国经济依然蕴藏巨大的纵深空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仍有7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异巨大。 虽然传统投资领域表现乏力,但新的投资机会正在涌现。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建设、发展养老服务业……去年以来,国家以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在拉动社会投资的同时,着力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支撑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依然充足。”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目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处于交融发展、形成共振的战略机遇期;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更好地推动沿线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与国内资源和市场充分整合。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出口大幅增长10%以上,进出口占同期贸易总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改革开路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齐头并进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生产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必然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进而决定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新旧增长动力转换之间,让新的增长动力加快成长壮大,逐渐支撑起中国经济天平的另一端,尤须改革开路,向创新驱动要动力。 5月12日,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社会成员拥有施展才能的公平机会,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