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宪珍正在为社区居民缝补衣服。(王伊婧 摄) |
前天是江北白沙街道桃源社区每月一次的义工服务日。一大早,几名头戴小红帽、身着小红褂的志愿者就在指定地点一字排开,忙碌起来。其中,最“热门”的要数一位踩缝纫机的老阿姨了,她的四周围满了抱着各类衣服的居民。“贝大姐,这条新买的裤子太长了,帮我修一下吧。”“贝阿姨,我这件衣服的拉链坏了,帮忙换一个呗。”老阿姨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招呼道:“等着哈,马上给你改好。”“这换拉链可有些麻烦,不着急的话我带回去做,你过些天来取?” 老阿姨名叫贝宪珍,今年68岁,住在日湖家园小区。她可谓是社区里的“裁缝达人”,老老少少都认识她,平日里有需要缝缝补补的会上门找贝宪珍帮忙。 耳濡目染承母志 贝宪珍的母亲邬老太太年轻时在服装厂里工作,做得一手好女红。在贝宪珍的记忆中,似乎没有母亲做不出来的衣服,小时候她所穿的许多款式新颖、精美亮眼的衣裙出自母亲的一双巧手。在母亲的感染下,贝宪珍自幼就对缝纫充满了兴趣,从上小学时起,她也拿起针线,跟着母亲学习缝纫技术。 “小时候家里没有缝纫机,只能一针一线地缝制。看到邻居家买了缝纫机,那个眼馋啊,于是隔三差五去借来,自己琢磨着学。”贝宪珍回忆道,“直到1969年时,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陪伴了贝宪珍大半辈子,直到现在仍被她视若珍宝。 邬老太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耳濡目染下,贝宪珍从小就认为帮邻居缝缝补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今,邬老太太已经90岁了,可她还是会时常帮着女儿一起为社区居民缝补衣服。 穿针引线为邻里 贝宪珍以前住在大庆新村时就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缝衣人”,2000年,贝宪珍搬至新建成的日湖家园小区,也将这“传统”带到了新居所。居民听说贝阿姨愿意免费帮大家做各种好看的衣服,纷纷带着成衣或者布料来找贝宪珍帮忙加工。 刚开始时,那些拿着布料找贝宪珍帮忙做衣服的居民心里过意不去,会塞给她一些钱作为加工费,可都被贝宪珍给退回去了。“我做衣服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个人的爱好。看到街坊四邻穿着我亲手做的衣服,心里美滋滋的。”贝宪珍笑眯眯地告诉记者。知道贝宪珍的脾气后,大家也就不塞钱给她了,但是常常送些点心和日用品,作为一点心意。 如今,贝宪珍每天要接两三个活计,到了每月的义工服务日,她一天要缝上几十件衣服,做不完的就大包小包拎回家,在家里“赶工”。每缝好一件衣服,贝宪珍就把它挂在阳台上,这是贝宪珍与居民一个心照不宣的“暗号”,大家只要看到自己的衣服在贝宪珍家的阳台上挂出来了,就表示已缝制完成,可以上门去取了。 家庭工坊誉社区 贝宪珍的老伴于5年前因肺癌过世。“老头走了之后,为了不让自己多思多想,我就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缝纫上。”于是,贝宪珍干脆把老伴的房间改成了“缝纫工作室”。记者看到,屋子里摆放着缝纫机和裁剪台,床上和地板上里堆满了各色布料,墙角还立着一个人体模特,俨然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制衣工坊”。 平日里,贝宪珍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间屋子里。有活干时就帮邻居缝缝衣服,闲暇时就独自钻研衣服的款式。“时代在变,衣服的样式也在推陈出新,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摸索,这样才能赶得上潮流。”贝宪珍说。 居民对贝宪珍做的衣服也是赞誉有加,“贝阿姨的手艺没得说,她做的衣服漂亮、舒服、耐穿。商场里的那些名牌远远比不上贝阿姨亲手做的暖心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