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25日,宁海平调《金莲斩蛟》在宁波逸夫剧院上演,该剧集中了“一马双鞍”、“抱瓶滑雪”、“耍牙”等绝技。 |
|
2015年4月16日,宁海平调耍牙传承人叶全民(左一)和徒弟切磋耍牙技艺。 |
|
宁海平调研究会会长黄正智(左三)等人为宁海平调保护事业而奔走。这是他们在宁海平调剧团指导工作。 |
汤丹文 潘家萍/文 周建平/摄 “没有宁海平调研究会,就没有宁海平调的今天”,这是宁海县政协主席尤玲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宁海平调,作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剧种,正因为有着以宁海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人士的不懈守望,不断呼吁、鼓动、支持、扶助,方才取得全社会的关注,进而绝处逢生。 如今,宁海平调研究会已走过了20个年头。成立之初,省文联原主席、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赋诗一首:“钟情戏曲尊传统,平调新生赖诸公。开辟论坛文采好,生花妙笔写春风。”那么,让我们回顾这些年来,宁海的民间人士是如何春风化雨让平调这朵古老的艺苑之花重放异彩的! 深恐高台失绝技 宁海平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古老稀有的地方剧种,它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宁海地方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比较平缓,故称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表演很像金华的婺剧,但较之更加粗犷,近甬昆而更显通俗。表演大起大落,而一些诸如“耍牙”、“抱瓶滑雪”、“一马双鞍”的绝技更是为宁海平调所特有。 三四百年间,宁海平调几经沉浮兴衰。兴盛时的清咸丰至民国时期,宁海平调曾出现过34个戏班,有的戏班还进入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长期演出。解放前夕,因为战乱流离,平调戏班几乎全部解散,演出停顿,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海平调这一古老的剧种重获生机。当时,宁海在平调演出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剧团除了排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排演了20多部现代戏,开创了宁海平调创演现代戏的一个高峰。 “文革”中,宁海平调和其他传统戏剧一样,演出进入不正常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宁海平调迎来又一个春天,剧团重新恢复,从1978年起的短短5年间,宁海平调重新排演了20多部戏。1979年5月,宁海招收了23名学员,开办了“文革”后第一期宁海平调戏训班,这些学员也成为“继字辈”的宁海平调传承人。 20世纪80年代初,平调的演出市场受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开始滑坡。1983年6月,宁海平调剧团改演越剧,剧团虽然一团双名,但在不久后基本上停演了宁海平调,23名“继字辈”学员最后只有3人留在剧团,其余的改业换行。而民间也没有平调剧团,宁海平调濒临消亡! 平调新生赖诸公 面对这一情况,一些热爱平调、看不得乡音失传的宁海老人坐不住了。这其中,最先为之奔走呼吁的是童子俊、吴文钦、黄中宁、金昌炽等四位八旬老人。 1990年11月,这四位老人联合致信海峡对岸的宁海籍乡亲郭履洲,希望“在台好友解囊相助,使平调这朵古老的艺苑之花,绝处逢生,重放异彩”。 郭履洲先生在台湾的宁海乡亲中很有威望,尽管当时两岸仍存敌意,但他力排众议,认为此事事关祖传文化的延续,也是双方民间的事,作为宁海人责无旁贷。由于年事已高,他委托同是宁海人的金其康先生在台湾乡亲中发动募捐。短短几个月,就为宁海平调募捐5万多元,捐款人中有很多是离开宁海已四五十年的耄耋老人,他们从微薄的养老金里拿出钱来聚沙成塔,共襄义举。 1991年5月,当时年已85岁的童子俊听说宁海县文化馆在双峰乡横坑村开办越剧训练班,而戏训班的负责人就是原来宁海平调剧团的演员王万里,就打定主意要以赞助款扶助形式让他们改演平调。 双峰山高路远,路况又差,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农用三卡。回顾那时的经历,童子俊后来曾对别人说:“横坑多高啊,坐在车上不敢往外看,如果不是为了平调,即使叫我去挖金元宝,我也不会去的。” 经过反复协商,1991年7月,宁海县文化馆同意越剧训练班改演宁海平调,并成立民间职业剧团性质的繁艺平调剧团。 由此,消失8年多的宁海平调重新出现在了戏曲舞台上。1991年12月,繁艺平调剧团首次在宁波演出7场,上演了《八仙过海》、《金莲斩蛟》、《断桥》等剧目,深获好评。 建立组织传薪火 尽管一炮打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繁艺平调剧团还是步履维艰,成立2年后就陷入瘫痪。此时,作为宁海县政协之友社理事的童子俊,向政协之友社理事长、宁海县政协原主席黄正智呼吁要求保留宁海平调,抢救宁海平调。 黄正智,这位有着宁海人特有“硬气”的老人,十分佩服童子俊抢救宁海平调的执着,他当即致信宁海县文化部门,希望他们支持老人们抢救保护宁海平调的义举,并商定由政协之友社召回原繁艺平调剧团的演员,摄制宁海平调传统剧《金莲斩蛟》中的折子戏———《宿店》、《斩蛟》。在拍摄宁海平调首部传统戏影像资料的基础上,黄正智、童子俊和当时宁海政协之友社的名誉理事长戴秀庭等一起商议恢复宁海繁艺平调剧团。 如今已是离休老人的黄正智笑着对笔者说:“从那时起,我算是‘牛上轭’了。”的确,此后的20多年,黄正智把抢救、守望宁海平调变成了业余生活的全部。 在宁海民间人士的推动下,1993年9月,宁海繁艺平调剧团再度恢复。黄正智、童子俊和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袁哲飞特地来到前童镇岭下陈村,召开了演职员大会,提出了“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办福利、自我发展”的办团方针,帮助选举了团委会,并给剧团补助了开办费和生活费。随后,又在宁海城关镇草湖村落实了剧团的团部用房。而在海峡对岸的宁海乡亲又发起了募捐…… 在恢复“繁艺”的过程中,黄正智、童子俊等人感觉到,抢救保护平调,单靠他们几个人的呼吁奔走并不能长久,必须成立一个组织,集聚有识之士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宁海平调抢救保护的长效机制。于是,成立宁海平调研究会的想法“浮出水面”。 1995年5月23日,宁海平调研究会正式成立。它是一个非营利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由宁海县政协主管,其宗旨就是研究和促进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发展和繁荣,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团结联谊、建言献策、总结奖励及助推平调演出。 有了平调研究会这个民间组织,宁海平调的抢救和保护风生水起。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宁海平调的首期训练班开办,招收了25名学员,宁海平调有了新的传承人。几乎与此同时,繁艺平调剧团也成为平调研究会的实验剧团,明确剧团由平调研究会和县文联主办,县文化馆承办。1996年11月16日,宁海剧院举行了首届平调戏训班结业汇报演出,剧目为大型古装平调剧《于谦》。繁艺平调剧团由此也掀开了最辉煌的一页。 繁艺平调剧团在成立后的10年间,演出了平调传统戏《金莲斩蛟》、《火烧白雀寺》,创作新戏《乾坤正气》,移植演出了《白蛇传》、《于谦》等剧目。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在350场到450场之间,平均演出收入50多万元。繁艺剧团的演员还在省青少年戏曲演员明星奖电视大赛、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以及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奖,宁海女子耍牙第一人的王春鸯成为中国民间绝艺王。繁艺平调剧团也被媒体赞誉为“天下第一团风光独特,拿手好戏绝活耍牙可与川剧变脸相媲美”。 幸喜今朝花又艳 在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民间人士的奔走呼吁下,宁海专业剧团演出宁海平调一事也有了转机。2001年,平调研究会会长黄正智向当时的宁海县领导写信,并与宁海越剧团团长唐洁妃商量,希望恢复专业剧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演出宁海平调。2002年,宁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越剧团恢复宁海平调的演出。 经平调研究会牵头,2002年5月19日的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的晚会上,宁海县越剧团与繁艺平调剧团携手演出了宁海平调《金莲斩蛟》的片断。一时间,宁海平调特别是耍牙蜚声国内外。 随着全社会对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提高,2006年2月,宁海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对保护振兴宁海平调做了专题研究,决定成立宁海平调保护开发委员会,成立宁海平调研究室,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宁海平调的保护振兴。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那天,宁海平调(越)剧团晋京演出,受到了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国务委员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剧团载誉归来后,平调研究会对耍牙传人叶全民、薛巧萍进行了奖励。 2008年4月,经平调研究会有关人士的多次牵线搭桥,宁海平调剧团赴台文化交流终于成行。其间,平调研究会又穿针引线,联络台胞,为出访成功尽心尽力。在台中市的亚洲大学,当地年轻人看到宁海平调演员的绝活———“耍牙”、“喷火”、“翎子功”、“耍手帕”后,掌声爆棚。演出结束后,有位宁海乡亲握住演员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二十几岁离开大陆,现在已七八十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家乡的戏曲,看到独角龙面对面演出,不容易啊!” 2012年,宁海平调研究会对参加全国山花奖演出获得最高奖的平调演出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 可以这么说,在宁海平调抢救、保护、振兴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能看到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宁海民间人士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们发起或牵头,宁海籍在台乡亲有65人为平调捐了款,宁海本地有24个单位为平调抢救资金募捐。从2009年开始,宁海县财政每年拿出1万元到4万元不等的拨款,以补助平调研究会的办公经费。20多年来,经宁海平调研究会经手的扶助宁海平调资金、实物有200多万元。 同时,平调研究会积极为平调振兴当好参谋,先后向有关部门呈报了90多件报告、提案和建议。平调研究会还出版了6期《平调研究》会刊,并在媒体上大力宣传报道宁海平调。 春风化雨护艺人 不独如此,宁海平调的民间守望者们还以他们的一腔热情关注平调的每一个演员、每一个具体难题、每一次发展方向。他们仿佛是戏曲中的定音锣鼓,时时敲打,让宁海平调有了定海神针般的依靠,更不至于“荒腔走板”。 宁海平调剧团重新成立后,一些演出骨干因为编制问题得不到落实,发生了“跳槽”现象。平调研究会会长黄正智得知后,非常着急,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写信,要求解决演员的招考转正问题。像现在已是宁海平调形象代言人的薛巧萍就是那时解决了转正问题,安心于宁海平调耍牙绝技的传承。 20多年来,黄正智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就宁海平调抢救和保护等诸多问题写了90多封信,其中有为宁海平调鸣不平的呼吁,更有为宁海平调振兴的建言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一封写给当时宁海县委书记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宣传宁海平调,不能认为宁海平调就是耍牙,保留耍牙就是保护宁海平调……宣传宁海平调,要宣传它的历史,宣传它的综合艺术和特色,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言辞间,对宁海平调全面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在守望宁海平调中,尽管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但平调研究会在历届宁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政协原主席麻绍星、陈英考,原副主席张位胜,现任副主席杨象轮等人的力挺下,一路走了过来。 现在已是繁艺平调剧团团长的王春鸯还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情形:“那时我还只能耍六颗牙,想不到在掀牙的时候,一颗牙掉在了舞台上,顿时台下一片嘘声。”下妆时,“我默默地擦去脸上的油彩,眼泪让它流在心里。这时,有位长者安慰我,‘不管怎么说,你是平调当中女子耍牙第一人,不要怕失败’”。 说这句话的就是倾力抢救宁海平调的童子俊老先生。 2002年5月20日,黄正智去看望重病中的童子俊。当听说在5月19日的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上,平调演出大获成功后,童子俊十分高兴地笑了起来。下午,平调研究会秘书长袁哲飞又去看望,童子俊还念念不忘平调抢救工作。当晚10时,95岁的童子俊驾鹤西去。 童子俊生前曾对金其康说:“祖传下来的平调不把它办好,我死也不闭眼睛。”冥冥之中的巧合,4年后的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此时童老先生会含笑九泉。 著名剧作家胡小孩曾为宁海平调写了一首古体诗:“人间至重是乡音,我为平调鸣不平。深恐高台失绝技,更忧红毡落飞尘。斩蛟宋女摄人魄,闹海八仙悦人心。幸喜今朝花又艳,煌煌一史更添春。”这首诗也许写尽了以童子俊、黄正智为代表的宁海平调抢救与保护民间守望者的心路历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