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李国良正在介绍自己的火花收藏作品。 (周燕波 摄) |
本报记者 周燕波 李国良是一位其貌不扬的普通市民,然而在甬城收藏界,他的名气可不小呢。3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精心收藏火花、烟标、门票等30多万件,其中最主要的藏品火花已有20多万枚。更不简单的是他还在1997年办起了甬城首家“家庭博物馆”,常年向市民免费开放。 32年前邂逅一次火花展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民间“收藏达人”。李国良的家庭博物馆就在位于江东区黄鹂新村的居民住宅内。这是一套年代已久的两居室老房子,屋内装饰、家具已十分陈旧,且相当简陋。要说最吸引眼球的“家当”,那就是挂在墙上的一个个大镜框,里面贴着一枚枚绚丽缤纷的火花。 火花,即火柴商标,也叫火柴盒贴画,是世界五大收藏体系(邮票、火花、烟标、酒标、古币)之一。说起自己与火花的结缘,李国良就神采飞扬。他说那要追溯到1983年,当时的他还是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有一天他偶尔路过工人文化宫,发现那里正在搞一个收藏品展览。怀着好奇心,他就进去参观。原来是一位嘉兴的收藏家在搞一个火花展览。那一枚枚精巧、绚丽的火花一下子吸引了他。“太美了!”其中一套28枚的《清明上河图》的火花更是让他挪不开脚步了。那位嘉兴藏家看他这么喜欢,就向他推荐了好几家火柴厂,把它们的地址抄给他,还送了他一套《体育》火花。李国良回家后马上按着这位嘉兴藏家给他的火柴厂地址,写信求购火花,果然买到了自己最钟情的一套《清明上河图》。从此,李国良与火花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他第一次在海曙鼓楼办火花收藏展。一开始他还觉得自己的藏品不上档次,拿不出手,没想到展览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他记得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到现场后发现忘了戴老花眼镜,又返回家去取,特意过来重新观赏。这次展览引起的反响更加坚定了李国良继续从事火花收藏的决心。1996年,他还入选“宁波十大民间收藏家”。 18年前办起甬上首家“家庭博物馆” 有一年,李国良去上海参加一次收藏交流活动,听说一位藏友办起了家庭博物馆。李国良过去一看,他家房子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非常拥挤,却用屏风隔出一角办起了“迷你博物馆”。这场景触动了我:“我家条件比他好,为何不办这样一个家庭博物馆呢?”1997年4月,李国良终于办起了甬城首家“私”字号博物馆———李国良家庭博物馆。 大家一开始抱着奇心过来参观,一看竟被深深吸引了。在这些成套的火花品种中,28枚一套的《清明上河图》典雅娟秀,100枚一套的《毛泽东手书古典诗词》大气磅礴,而80枚一套的《故宫文物珍藏》与《卢浮宫珍藏》则是中西合璧,交相辉映…… 收藏火花也让李国良亲眼见证了火柴这一日用品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渐走向衰落乃至在日常生活中淡出的轨迹。他说,现在全国剩下来的火柴厂已经不多了,火花的品种也锐减,故收藏难度也大了不少。 2002年,宁波火柴厂也因难以生存彻底关闭,当时一位姓杜的副厂长把厂里档案室留存的一批火花全送给了李国良。他表示,放在李国良的家庭博物馆里他放心,或许自己退休以后还可以过来看看。 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收藏成果,18年来,李国良还把家庭博物馆变成一个流动博物馆,走出家门办展览、开讲座。他曾在天一阁、庆安会馆、梁祝公园等公共场所举办过公益火花展。此外,他还带着珍贵、精美的火花藏品走进街道、社区、学校……义务为居民、学生开办有关收藏知识的讲座。 李国良的家庭博物馆,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越来越大,不但全国各地的藏友来参观,连外地游客来宁波,也要过来“看稀奇”。据粗略统计,他平均每年要接待观众五六百人次。可李国良却一点也不嫌烦,每一个来访者,他都开门欢迎,还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各套火花的来历及背后蕴藏的典故。李国良说,收藏带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结识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藏友。目前,李国良正在着手准备写两本书,一本就是关于家庭博物馆的,另一本就是回顾介绍历次收藏展览情况的。另外,他还计划今年办一个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火花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