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功夫在书外

  崔海波

    某日去逛鄞州书城,被《最后的耍猴人》封面上的图片吸引:历经沧桑的老人肩上驮着一只猴子,行走在寒风里,雪花纷纷扬扬洒落……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我好奇地买来阅读。几天后得知该书作者马宏杰要来鄞州书城的“周六阅读沙龙”开讲座并签售,于是又乐颠颠地跑去听讲。

  《最后的耍猴人》是一部纪实作品,图文并茂,作者马宏杰现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他历时12年,用镜头跟踪记录河南省新野县的一群农民外出耍猴讨生活的故事。

  河南新野猴戏,俗称“耍猴儿”,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认识中,大凡被政府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本上已经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新野猴戏就是这么一种境遇。

  我对猴戏其实不怎么感兴趣,耍猴人艰苦的生活跟建筑工地搬砖砌墙的农民工也差不多。以前在集市上偶尔看到过有人耍猴,他们穿着过时的脏兮兮的衣服,走到人群中间,吆喝着引逗着猴子做出各种搞笑的造型动作吸引观众,以此收点小钱。我从来没有深究过这些耍猴人来自何方,到此一演后又将去往哪里。看完《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总算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真正吸引我、感动我的不是猴戏,也不是耍猴人,而是作者马宏杰永持初心的工作状态。他为了抓拍到一幅幅接地气的画面,自觉自愿地和耍猴人一起扒火车去往全国各地耍猴讨生活,吹冷风啃馒头,打地铺睡桥洞,只要能捕捉到一个精彩的瞬间,就足以抚慰满身疲惫、一路风尘。

  书中除了记录耍猴人以外,还零零碎碎地穿插叙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马宏杰中学毕业到玻璃厂打工,业余时间玩摄影,玩着玩着就入了迷,一年能拍掉1000多卷胶卷,就这样,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培训,他的摄影作品却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比赛优秀奖”,还参加过意大利国际摄影节,作品在英国、瑞士、丹麦、挪威等地展出。

  读《最后的耍猴人》之前,我刚刚读完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该书列举了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莫扎特等人的大量事例后总结说,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换句话说,无论哪项技术活,每天操练3小时,反反复复孜孜不倦地坚持10年,就能成为所属领域里的顶级高手,这也就是教育专家们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

  在阅读沙龙里,马宏杰给读者们播放了自己做的幻灯片,并将图片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比如耍猴人的妻子用自己的乳汁给刚出生的幼猴喂奶;耍猴人和猴子一起身手敏捷地爬上火车……一幅幅活色生香的图片让在场的读者震撼唏嘘。如果事先没有读过《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的话,我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书生会和耍猴人一起风餐露宿行走江湖,他在时间、精力、体力上不计成本地付出,仅仅是为了拍摄到一张自己满意的图片,搜集到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十二年磨一书的经历,同时也验证了“一万小时定律”。

  《最后的耍猴人》一书图片精彩,文字温暖。马宏杰的讲座对听众来说,收获不仅仅是在阅读层面上,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激励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