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了解 尊重 敬畏

---读《中国自然笔记》有感

  寒石

    确立一个(或几个)主题,然后组织一帮写手来写,这是眼下许多出版商的惯用手法。说真的,我基本不看此类读物,原因是商业味太浓,作者多敷衍塞责心理,读了等同于没读。

  让我对《中国自然笔记》感兴趣的,是书名中“自然”二字。因了这个“兴趣”,我发现此书作者队伍确乎够壮观,既有李云迪、陆川、萨顶顶等演艺界人士,也有王石、蒋方舟、石述思、吴晓梅等作家、记者、时尚杂志总编、著名企业老总等跨界人士,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人因了“中国自然使者”这一共同的特殊身份而写,而他们“笔记”的是中国十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句话概括:这书够“自然”,值得一读。

  现代人对自然的兴趣,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与自然隔离太远太久,一是自然已经被我们糟践得不那么“自然”了。前者让人萌生亲近、回归自然的愿望,后者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人类祸害深重,自然需要护佑。

  说到自然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撇开熊猫。在熊猫身上,可以看到当今人类对濒临灭绝动物的全部理解,“如果人类能够为它们做些什么,那么熊猫身上也可以看到人类所能做的一切。”在成都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家蒋方舟见识了大熊猫从出生、成长到恋爱、怀孕的全过程。熊猫这种动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神迹,熊猫的濒临灭绝,恐怕不仅仅是自然的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熊猫都是不利于生存的:黑白的皮毛,不利隐藏;笨拙的动作,不利奔逃;主食竹子,不利消化;生殖器短小,不利繁育;熊猫宝宝柔弱,不利养育……可是,在这星球上,许多看似凶猛的动物灭绝了,熊猫却生存了下来,它们在地球上游荡的历史远远久于人类。为什么?这是我们亟待破解的课题。我们貌似为熊猫做了一些事情,但还远远不够,如果连熊猫这样可爱的动物都不能保护好,我们还能保护什么?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消失。研究表明,地球已进入了第6次物种大灭绝时期。一方面,现有物种在不断自然消亡,另一方面,新物种的诞生却越来越难。原因很明晰,现在的地球,人类一统天下,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不难想象,照此发展下去,地球最终将只剩人类,不再有别的生物相伴。然后,我们还会有然后?

  事实上,比熊猫更濒危的物种,在国内多了去。在湖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活着千余头自然放养的动物,它们的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脸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人称“四不像”,学名麋鹿。这是我国独有的物种,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世纪前的北京皇家猎苑还圈养着两三百头。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战乱中猎苑被毁,麋鹿彻底从故乡消失。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一家英国的私人动物园还养着地球上最后的18头麋鹿。而今,石首的千余头自然放养的麋鹿就是那18头的后裔,经一个多世纪的辗转,重归故乡,并自然繁衍开来。

  跟麋鹿境遇类似的还有白鳍豚和淡水豚,两者都生活在长江流域,前者是我国特有鲸类,目前已功能性灭绝,后者亦濒临灭绝,尚在努力挽救争取中。

  自然物种(包括生命)和资源的消亡是不可再生、复制的。由于我们的贪婪、无知和任性,人类已经欠下自然太多坏账,永远无法偿还。正如恩格斯100多年前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些年,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毋庸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尊重还远远不够;我们真正需要敬畏、膜拜的,除了科学,便是大自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