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宁波港吉码头一瞥。 |
遥远的重庆市巫山县与宁波港穿山港区,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相隔千里。一位土生土长的巫山妹子在学生时代与宁波港初识,毕业之后远离父母与宁波港相恋,最后在宁波港定居。 巫山妹子高美玲,就读重庆交通学院,读的是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巫山就在三峡边上,长江上不时有货轮驶过,相比散杂货轮,集装箱船舶在长江上并不多,大型的集装箱船舶更是少见。对于沿海的集装箱码头,她一心向往。 2005年的暑假,高美玲在重庆坐上大巴回巫山老家,大巴上遇到了四位外地游客。看到来家乡旅游的外地游客,高美玲侃侃而谈,自觉充当了向导的角色,没想到,这次兼职导游却是她与宁波港的初识。这四位外地游客来自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其中一位还是负责人事招聘的主管。于是,“向导”开始兴奋地提问,“集装箱船有多大?”“集装箱是怎么装上船的?”……原来只存在于书本里,存在于高美玲脑海中的概念,通过专业人士的解答,一下子变得立体而直观,传入她脑海的,还有一个港口的名字———宁波港。 交谈中,高美玲向四位宁波港人传递了一个信息,2006年1月寒假时分,她就读的学院将会举办一场招聘会,她和她的同学希望能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宁波港的摊位。那一年,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如期赴约,高美玲和几位同学一起在协议上郑重签上名字,随即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了她真心向往的宁波港。 “哇,这就是大海!”“集装箱船真的好大!”她和同学们连连惊呼。 高美玲被分配到检查桥工作,检查桥是集装箱进港的第一道和出港的最后一道关口,任务相当繁重。当时,公司还没有智能卡口,也就是说所有的进出关口,都由人工检查完成。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人工输入所有的单证到计算机系统,不像现在可自动读取数据到计算机系统。输一条两条数据可能觉得容易,可是输一千条两千条数据,眼花缭乱中就难免会出错。 因为输入量大、不能出错,再加上快速两个字,工作难度系数就提高了。特别是刚开始时,不耐等待的外集卡师傅抱怨:“别人两辆车都输完了,你咋一辆还没好。”这个时候,高美玲觉得特别着急。“我一定要赶上别人。”她暗暗下定决心,巫山妹子不服输的性格体现出来了。空闲时,她的右手手指总是不停运动,原来在练习数字键的指法;有时,嘴里嘟囔着不知道在背什么。原来,聪明的她发现箱号都是有规律的,比如以“MSCU9”开头的箱号,指的是45英尺的高箱,熟记于心后,在输入箱型时就不会出错……没过多久,高美玲开始适应了这种工作强度。 外集卡司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性子比较急,说话比较直白,高美玲为此受到过一些委屈。“我们是服务行业,受的是委屈,赢的是人心。”她常这么想。有一次,一名外集卡司机进重箱后再提空箱,可是他还没进重箱,就在检查桥预录入点办理了提空箱的手续,该集卡自然就被智能卡口拒之门外。这位司机师傅大为光火,恼怒地对高美玲展开语言攻击。按捺住自己泼辣的性格,高美玲微笑地一再解释,并帮助其办理相关业务。 如今,已正式为宁波港一员的巫山妹子高美玲已成为了检查桥的班长,“预录入、缓冲、出门等检查桥的业务我都得懂,否则怎么管好班组。”在她的带领下,她所在的班组成为了宁波港为数不多的“工人先锋号”之一。为了增强班员的差错控制意识,今年年初,作为班长的她带头签订了“差错控制承诺书”,承诺全班全年的业务差错频率控制在每万自然箱0.5起以内。 包括高美玲所在的班组,检查桥总共有四个班组,轮流24小时轮班。每一次当班开始,高美玲首先查看交接事项,前一班有未完成的工作,可不能有一点差错,不能因为交接班而影响生产进度。然后,她开始细致地检查起通道栏杆、红绿灯、摄像头、智能卡口地磅等设备是否完好,甚至连打印机纸是否装满等小细节也不放过。当班期间,她又忙碌在管辖区域,班员忙时,“万金油”的她总会搭把手;班员有空时,她又指导起他们的业务。每一班结束,她总是认认真真记下交接事项才能下班。这个巫山妹子每天这样充实地忙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