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严晓蔚 来到鄞州洞桥镇沙港村,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楼房,还有一群明清时期富有地域特色的老建筑,里头装载的是这个千年古村的文化和记忆。 “新农村建设,‘老底子’绝对不能丢!即使要花比重建更大的代价,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把这些‘乡愁’留下来。”53岁的全华钧,200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其他村忙着大拆大建搞新房子,他却注意到了角落里头那一些“老房子”。 原来,沙港村曾是个名人村,从宋代到清代,沙港全氏1代至23代共出了108位官员和国学生,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全祖望。行走其间,迎面而来的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祠堂,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民宅建筑,错落有致。 2013年,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全华钧下定决心去对这些历史文化底蕴加以保护,他说服了当时还不太理解的村民,投入300多万元对全祖望故居及全氏祠堂进行全面修缮,3个富有特色的连片古建筑采取异地迁建或原地修缮措施进行保护。 渐渐地,伴随着石板路、青瓦房的回归,“寻根”开始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收集全祖望著作及后人评价全祖望著作50多本,发现2块石刻,征集民国全氏家谱一套……这些“老底子”最终收藏到村里的文化礼堂,供后人寻根访祖。 “据宗谱记载,元朝时村里第一次修谱;而距今最近的修谱是在1931年,已经过去了80多年,续修宗谱刻不容缓。”2年前,也是在全华钧的倡议下,宁波特有的全氏一支开始修谱,远在异乡的游子族人纷纷出资相助,共同完成一次关于历史的传承。 如今,宗谱已经完成,全祖望故居和全氏祠堂对外免费开放,村里人热情地将一波一波的游客引到这里,脸上写满了自豪,“看,这里是我们文脉和村魂的起点,这里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需要有那么一个地方,村民可以在里面找到根,得到文化体验、精神抚慰甚至是道德教化。”全华钧说,让现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将精力“用到了点子上”。 近年来,沙港村获得省级“农改房示范村”和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全面小康村”、“生态村”和“历史文化特色村”等称号,全票连任当选的全华钧也获得鄞州区优秀共产党员、推进质量新鄞州十大先进人物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