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媒体观点

  公共安全呼唤社会共治

  与良好的环境一样,安全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之一。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广东紧急追踪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密切接触者,卫生安全不可小视;支付宝、携程网相继出现大面积故障,网络安全成为新的考题;河南鲁山老年公寓失火导致38人遇难,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同样需要重视……

  无处不在的公共安全,呼唤着安全管理的转型。政府“包打天下”的保姆式安全监管理念,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误区和条块分割的盲区。惟有以现代治理方式,把更多人动员起来,形成“社会共治”,让安全管理建立在全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才能让政府监管与立法司法、企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良性互补、合理互动,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新型安全管理,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维护好安全这一底线权利。

  ———《人民日报》张 铁 

  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私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期间,在听取西湖周边会所整治工作汇报时指出:“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更不能搞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

  去年以来,杭州陆续关停转型西湖周边30家会所,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而事实上,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垄断享用现象,今天仍然广泛存在。总书记的话,既间接表明公共资源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公益性等特点,又指出公共资源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服务于大多数人,还指出政府对公共资源负有管理责任。

  现实中,由于公共资源分配权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再加上被商家商业化开发,就变成了少数人“专利”———有钱有权才能享用。要改变这种“怪状”,关键在于,政府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看门人”,必须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管理,让所有被少数人垄断享用的公共资源回归多数人。———《新华每日电讯》冯海宁 

  户籍改革当有“过程意识”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16个省份正式出台了本省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其中多地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的时间表,并明确提出落实居住证制度。但在居住证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及所需要的申请条件方面,大多数省份并未给予明确。所以,有人认为改革的步子迈得还可以大一些。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固然要有紧迫感,但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也不现实。以农民进城为例,去年全国共有2.7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面临着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如果期望户籍改革一步到位,以城市目前教育、医疗资源的承载力,显然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需求,硬性推进反而会引起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

  对待户籍制度改革当有“过程意识”,既不能等,也不能急,需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领域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日拱一卒的点滴努力中,逐渐走向最终成功。

  ———《经济日报》祝 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