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宣传片事件为“高仿”敲响警钟

□刘根生

  5月31日早上8时,复旦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此前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致歉。声明强调,将启动相关调查,追究责任,严肃处理(6月1日《信息时报》)。

  5月27日,上海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方发布了新版官方宣传片。有网友发现,从创意细节到表现元素,该片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有高度相似之处。网友呼吁:复旦宣传片“高仿”令学界蒙羞,对“抄袭”宣传片应启动调查。如今,复旦大学就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致歉且要启动调查,也算是接受了网友批评。不管调查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视此事为警钟:反对学术不端之声越来越高,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厉,不能再止步于高仿式学习了!

  不久前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学术如何走出“学徒状态”?所谓学术“学徒状态”,主要指只知简单拿来国外成果或成功经验而缺乏“自我主张”———人家说多少,自己就信多少;人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学徒状态”实际上就是高仿式学习,不管模仿多逼真,终究还是“徒弟”。无论在哪个领域,要发展就得在开放中向先进学习,自我封闭则等于“自杀”。问题是,总处于“学徒状态”也不会有出息,甚至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会遭到舆论谴责,还可能惹上官司。

  高仿式学习早已成为通病:在文化领域,一台旅游演出作品《印象·刘三姐》火了,《印象·某某》便在各地四处开花。一部谍战剧《潜伏》走红,各种谍战题材电视剧便热映各大荧屏;在科研领域,“学徒状态”也比比皆是,结果便是“短、平、快”成果多,跟踪模仿成果多,原创性大成果少;在城市建设中,“你抄我、我抄你”已司空见惯,诸多城市已变得“惊人相似”,以至我们行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已越来越没有陌生感,城市特色难以寻觅,城市也丧失了个性魅力。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更深层面原因也就在于人们已对高仿式学习极度厌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总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靠创新创造破学术“学徒状态”,走出高仿式学习困境。这不仅是对科技界要求,而是对各行各业要求。这当然不是杜绝模仿,而是不能止于模仿,应在消化吸收之后推陈出新,以求后来居上。比如,中国高铁既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更注重在消化和吸收中融入自主创新,终以其“速度快、安全性能高、噪音和震颤几乎和猫咪喘息声音般微乎其微”而赢得了世界认可,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

  无论是“高仿式学习”,还是学术“学徒状态”,也最容易踩破抄袭底线,我们当有足够警惕。惩恶才能扬善、刮骨方可疗毒。严格查处各种抄袭行为,绝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推陈出新、后来居上,是创新创造基本途径和法则。多些超越意识,多些知识产权意识和法治思维,杜绝所有虚妄、浮躁、浅薄、投机,扎扎实实创新创造,我们也定能走出高仿困境,由“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