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上周五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多人转发一条消息:《揭秘,宁波市委书记的专车是啥?》,图文并茂,文风活泼,很是吸引人。看后,引发几点想法。 市委书记身份特殊,他用的是啥车,此前市民知道的恐怕不多,见过的更少。这次,刘奇书记在会见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组成的联合采访团时,主动谈起并陪同记者们看自己的“座驾”。他说,他以前坐的是吉利帝豪8系列轿车,现在换成了黑色的吉利博瑞,17万元多一点,这款车也是今年中东欧博览会的会务专用车。记者称之为“揭秘”,实际上这是一次“信息公开”,意义不小;也说明,领导干部的此类信息,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秘密”和“禁区”。 刘奇书记从他与李书福(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的交往,谈到民族汽车业发展的不易,主动当起了宁波产汽车的“推销员”。作为“忠实用户”,他客观地为记者介绍了吉利轿车。“自家的孩子自家爱”,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领导干部有义务为它打气撑腰、代言推销,也有这样的便利和优势。这点,看看李克强总理向多国不遗余力地推销中国高铁就知道了。反之,如果自家生产的合格产品,连公务消费都看不上、不肯用,是不是有些怪诞呢? 领导干部的一些公务活动,被微信“朋友圈”转发、点赞的不多。倒不是说这些公务活动不重要,而是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报道的繁文缛节、陈旧死板“淹没”了。试想,如果记者还是按“常规套路”报道这次会见,而不是拎出“宁波市委书记的专车是啥”这个新闻点,还能让那么多人主动转发吗?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手法变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方式变了,我们的一些报道也该变变思路和写法了。不然,“面目可憎”,何来传播率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