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大作文实行“二选一”,题目一“深入灵魂的热爱”与题目二“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由考生自选,超过90%的考生选择题目一,不足一成的考生写“英雄”作文(6月8日《北京青年报》)。 这种巨大的反差令语文老师感到吃惊,专家分析,“英雄”题材不受待见,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考生对中华民族英雄缺乏了解。 “英雄”作文受“冷落”,也让我这个写作爱好者颇感“匪夷所思”。在我看来,选择题目二比题目一的写作难度要小不少。题目一属于哲理性强、思维比较抽象的题材,需要娴熟运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技巧,考生不易掌控。而“英雄”题材适合写成记叙文,只要对文章中的英雄人物有一定了解,让想象力飞扬,就能切中主题,写出一篇情感丰润的好作文。当然,如果对英雄了解甚少,就无从下笔。因为,要写好英雄,首先须读懂英雄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古至今,民族英雄、革命英雄、当代英雄层出不穷,然而,大多数考生畏惧“英雄”作文,实际折射出英雄观淡薄。高中生英雄观念不强,对英雄人物不熟悉,不说明他们不爱英雄,不崇尚英雄精神,只说明我们的英雄主义教育比较薄弱。 如今中小学生对英雄的了解,主要通过上历史课、进博物馆、阅读或观看时事新闻等渠道。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语数理化成课堂教育的大课、主课,历史等成为副课、小课,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动辄就要为主课“让路”,很显然,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所能接触到的英雄并不太多。而为了应对各种考试,学生们每天课外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家教,也难有时间与精力去看新闻、读报纸、读与英雄相关的书籍、进博物馆等,故对英雄陌生就不奇怪了。 增进中小学生的英雄观,学校的英雄教育补课,需要三管齐下。一是重视历史课,适当增加关于民族英雄的课时;二是加大中国革命史在学校历史课中的分量;三是让英雄教育借助社会大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处实际感受英雄,接受英雄精神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