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

汤丹文

  前不久,有“经营之圣”之称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上海开讲座。这位缔造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古稀之年还在拯救濒临破产“日航”的老人,除了讲授他的经营理念外,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在日本,王阳明被奉为“神明”,日本明治维新干将西乡隆盛的精神导师就是王阳明。他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心学而来。而稻盛和夫就是当下王阳明哲学在经济界最努力的实践者。他所有的经营成功案例,都是他“投资”良知、敬天爱人、利己利他的过程。

  有人说,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简而言之以“四句教”可以概括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孟森《明史讲义》曾这样讲述阳明学的学术意义:“尊之者称,无姚江(王阳明),则古来之学脉绝。”的确,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之广大,远极于日本等国,从而使他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近几年,王阳明这位出生于余姚的先贤成了本市作家们创作的热门题材,更是文化界关注的热点。2007年,我市作家赵柏田创作了《岩中花树》,其中已有对王阳明的涉及。2012年,赵柏田的《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由中华书局出版;我市文坛老将、剧作家杨东标继和已过世的老编剧张金海几年前一起创作姚剧《王阳明》后,去年又为中国作协推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了传记作品《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每隔几年,王阳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会举行;最新的消息是北京已经与余姚有关部门在接洽拍摄王阳明的传记电影……

  也许,在作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王阳明,在他们的笔下,王阳明呈现着不同的维度。行走在“历史与文学中间地带”的赵柏田,更多地让读者跟着他玄想般的叙述,体验到王阳明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杨东标、张金海的姚剧《王阳明》则从王阳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出发,以篇章式的结构、戏剧的冲突来构结全剧,以命运串起王阳明的一生;而作为传记文学作者的杨东标,在创作《此心光明》时,更多地从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来追求传神生动。不同于剧作家的杨东标,此时的他或许从“翻译”信、达、雅的角度,来呈现阳明年少时格竹,入仕为官、龙场悟道,征战杀伐,天泉证道的真实一生。当然,这种“翻译”未尝不是一个痛苦的再创作过程,因为这些王阳明所经历的人生都贯穿了他“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乃至“知行合一”等一系列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果和运用。王阳明的心学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用杨东标的话来说,不做专业研究无法领会其中的精髓。为了创作这部传记,一本厚厚的《王阳明全集》被他翻烂、标满注释即是明证。

  在政治家眼中,王阳明的学说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从2009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六七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更是有感而发。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笔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王阳明基本上是在两个场合,一个是对官员们说,一个则是对青年人讲。官员的“致良知”,是我们社会的方向;而青年人的“知行合一”,更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在一本热销中的有关王阳明的作品书页上这样写到:“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从人生成功学来看待王阳明,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角度,这也许正说明了王阳明的心学为什么会在当下社会激起如此耐人寻味的涟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