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聪:将雕塑做出“三魂七魄”来

  图为张聪在创作中。(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林海

    一位新宁波人,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宁波,为这座城市建了最早的一批雕塑。这几年,他的雕塑作品还远涉重洋在美国20多个州的城市安家落户,他就是雕塑家张聪。

  老家山东的张聪早年在四川美院求学,学的是雕塑专业。1997年他在宁波成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有一天,宁波市园林公司的总监碰巧在隔壁理发,走进张聪的工作室看到了他的作品。彼时,月湖公园正好需要做一系列雕塑:卖油郎、磨刀老头等。机缘巧合,他拿到了制作任务。那时张聪不眠不休一个星期,把样品做了出来。“那时故事场景式的雕塑还很少见,对我来说也是个机会。”张聪说。评审会上,他的作品获得政府部门及专家的一致通过。后来,鄞州区的梁祝公园需要建一座大的雕塑“化蝶”,他同知名画家林绍灵合作,完成了这尊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此后“化蝶”多次在国外参展上亮相。

  2004年,张聪接到一个重大任务———为美国弗吉尼亚州海滩市铸造一尊名为“海王星之王”的青铜雕塑。这座青铜雕塑高12.5米,重17吨,制作难度大。设计稿出来后,很久找不到人接手。张聪看完设计稿后很快做出高1.7米的泥塑中样,当中样发到美国时,设计师保罗非常满意,亲自来到宁波同张聪会面,让他做雕塑。

  做青铜雕塑的第一步就是按1:1比例做一个同等精细要求的泥塑。“没想到,花4个多月做出7米多高的泥塑并没有得到设计师的认可。”原因是张聪心里的“海王”是一个王者,动作刚猛,而设计师心目中的“海王”却是个50多岁的沉稳形象。由于很多专业术语翻译不会表达,张聪和保罗只能凭着肢体语言和画图,表达彼此的想法。最后张聪听从了对方的意见,把两层楼高、100多吨泥巴做成的雕塑砸掉重做。

  没日没夜苦干一个多月后,张聪又一次完成了泥塑。其间海王的右臂改动了17次,左臂改动了6次。这时已是2004年9月,离交货日期还剩3个月。然而,经多次改动后雕像的整体协调性已被改变。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挣扎,张聪再次决定推倒重做。

  泥塑完成后,还有三道工序:石膏模型、蜡型制造和砂型制造,再到最后一道工序———青铜铸造。此时剩下时间已经不多,张聪带领40个工人组建最原始的铸铜“生产线”,采用分段浇铸方法,每次3吨铜水,在30秒内浇下去成型。“在那段时间,每出一个差错,对我来说都是晴天霹雳。无论是精神上,精力上,还是经费,都已到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回想起那段日子,张聪说,“现在想来,那一年时间整个人被掏空了。”作品完成后,海滩市政府和设计师非常满意,觉得作品完美程度大大超出他们的意料。

  2005年,为了感谢张聪的努力,海滩市政府决定把《海王星》落成之日———9月15日命名为“雕塑家张聪日”。因为这次机会,张聪有幸结识了美国两位合作伙伴。在他们介绍下,他先后为美国20多个州的城市制作雕像。后来,张聪受邀为篮球巨星奥尼尔制作雕像,并出席了雕像落成典礼。

  2013年,张聪从宁波帮博物馆接手了为“宁波帮人士”做雕塑的任务。此次制作雕像的一共是9位宁波帮人士,张聪一一看了他们的生平传记和资料,了解其事迹,“做雕塑的时候一定要做出人的三魂七魄来”。9尊雕像中最难的要数包玉刚像,张聪放到最后来做,前后六易其稿,并征求了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意见。最终,他按照包玉刚接受英国女王授勋时的形象,赶在交货前两天完成了作品。

  雕像落成那天,宁波帮博物馆的巨型电子屏滚动播放的是张聪制作雕像的纪录片,此时的张聪看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