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律安排在全国统考后、成绩公布前进行,考题更加个性化

自主招生再“变脸” 如何选拔真翘楚

  6月14日,两名江西籍考生拉着行李箱进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点。(新华社发)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资料照片)

  ■今年,自主招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招生时间放到统一考试后。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考生和家长普遍为这项变化“点赞”,认为压力减少了。一些中学老师也认为有利教学稳定。

  

  ■近年来,各个高校为更好地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创新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测试方案。特别是在面试环节,专家小组往往要通过自我介绍、随机抽题、发表不同观点、讨论辩论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结构、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念等。

  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6月10日至22日,被称为“小高考”的自主招生正在各地展开。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年的自主招生一律安排在全国统考后、成绩公布前进行,且不得采取联考方式。

  自2003年试点以来,自主招生从首批22所院校扩展到90所。从各校自选动作到部分高校联合出题,自主招生的每次“变脸”,都引发考生、家长、高校和中学等各方热议。今年,这项制度的变化,更加牵动社会关注。

  “赶考”究竟好不好?

  “高考结束,孩子心情较为轻松,对自主招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一位陪孩子到浙江大学参加考试的家长赞同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大家不能再同时报多所学校,投机行为也减少了。”

  今年,自主招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招生时间放到统一考试后。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考生和家长普遍为这项变化“点赞”,认为压力减少了。一些中学老师也认为有利教学稳定。

  然而,也有不少高校人士另有看法。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6月下旬高考成绩出来后,大学必须立即组织志愿填报,其间只有两周多时间,加上高校招生机构人手不足,人才选拔效率难以保证。

  将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整齐划一”,被很多学者看做是遏止高校间白热化生源争夺战的一种手段。但也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考试时间“撞车”,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备选学校,或者利用各校考试的“时间差”“打飞的”赶考。

  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吴敏认为,自主招生的时间在高考之前或者之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要探索在人才选拔中更多发挥自主性,科学公正地选拔出优质人才。

  素质能否考出来?

  “公务员工资该不该涨?”“支不支持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各个高校为更好地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创新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测试方案。特别是在面试环节,专家小组往往要通过自我介绍、随机抽题、发表不同观点、讨论辩论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结构、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念等。

  “我们并不看重考生的答案,而是看重他的思维过程。”浙江大学东北地区自主招生组组长王杰表示,学科特长在学生的竞赛成绩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自主招生的面试题不再拘泥于学科,而是考查学生限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很多试题的设计力图发现学生的专业特长。如在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考试中,请考生围绕“东方之星”“阳光动力”等话题展开论述,考生既可以选择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角度,也可以延伸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驾驶更加安全、节能与舒适。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体系还需要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选拔方式上,如何使选拔更加科学、更能体现本校特色,都是面临的新课题。

  公正如何得保证?

  一段时间以来,“母女论文”的新闻事件让自主招生再度遭受公众质疑。由校荐改自荐是否会助长各种证书、特长造假?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反复追问的焦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各个高校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机制,加强对报名、审核、公示各环节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录取流程。

  记者在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现场看到,高校普遍采取了考官随机抽签、考生匿名参试等做法。

  中山大学纪委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公平、公开。4月下旬,中山大学采取“随机分配+多人审核+独立评分”的方式评审了8200份报名材料。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结合各大类招生计划,择优确定1400多个面试资格名单并公示。整个面试过程考生组合、考场安排、考官组成和考试题目均现场随机产生,确保公平、公正。

  于世洁表示,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评结果、认定结果将全部进行公示,自主招生认定及录取工作按照综合评价、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

  “腐败止于透明,最关键的是建立长久的监督机制。”吴敏说,“好的学校肯定会珍惜自己的信誉。”

  观世界

  法国高考哲学题:像萨特那样思考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17日拉开帷幕,第一门科目就是让所有考生最怵的哲学。漫长的四小时考试,在所有会考科目里用时最长,难度最大。

  由于法国大学不设专门入学考试,学生凭借会考成绩即可申请大学,所以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相当于中国高考。看看法国媒体公布的今年高考哲学题,感受一下法兰西民族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吧。

  学习文学类、经济类、科学类等不同科目的学生哲学考题不同,不过都要在三道备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形式有点类似中国的高考命题作文,内容却相差十万八千里。相信不少中国考生看过后会庆幸自己没生在法国。

  文学类:1.尊重一切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2.现在的我是我所经历的一切造就的吗?3.对摘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著《论美国的民主》的一段话作出解读。

  经济社会学类:1.个人意识仅仅是其所属社会的反映吗?2.艺术家是否在其作品中刻意留下让人意会的内容?3.对摘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著《政治神学论》的一段话作出解读。

  科学类:1.艺术品是否一定具有某种意义?2.政治无需讲求真理吗?3.对摘自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所著《论神性》的一段话加以解读。

  前几年的题目还包括:“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工作仅仅是为做个有用的人吗?”“科学真理可能构成危险吗?”“寻找幸福是否是个体自身的义务?”“思考是否就是对桎梏的解脱?”“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追问,让人眼花缭乱的先哲大名和经典著作,如此高度思辨的哲学题,即便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在短短几个小时里论述清楚,更何况是中学生。人们震惊之余不免好奇,法国教育难道想把学生都培养成萨特?

  法国媒体报道,今年法国大约有65万名高中生参加高考,不论学文学理,哲学都是必考科目,与法语、数学、物理等不相上下。高中最后一年,人文类学生每周必修8小时哲学,科学和技术类学生每周2小时。哲学在法国中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哲学?法国国民教育督察官马克·谢林哈姆早在2006年就曾说过,教育对于构建哲学的“文化与思辨”基础至关重要。而哲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个体的“自我省察能力”。

  法国的哲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自我省察”,而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教育则侧重基于时间轴的哲学思想史梳理。比如,意大利的哲学课名为“思想史”,西班牙的哲学课名为“哲学的历史”。德国、瑞士、瑞典等其他不少国家也开设类似课程。

  (新华社特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