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学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

  □李磊明 整理

  编者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劲头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宁波的实践,是宁波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宁波开创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最近,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召开了市社科理论界“‘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座谈会,与会者就此进行了交流探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保障

  郑曙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我们党探索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相互之间体现着目标与举措的统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在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中,改革是途径,法治是保障,党的建设是根本,它们构成整体,缺一不可。

  “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都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行动目标与举措,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如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看,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依法治国属于治国理政层面的内容,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是法治保障在其他三个“全面”中具有基础地位。它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内在关系上是现代化与法治化、改革与法治、党和法的关系。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如镜中花、水中月;没有法治精神的引领,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法治信仰和法律制度,党的宗旨就难以实现。三是法治价值在其他三个“全面”中具有定向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平安幸福、公平正义是重要指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导向;依法治党才能确保从严治党。

  实践全面依法治国需作不懈努力。从宁波实践看应体现依法治市。一是要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处理好法治文明成果承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法治约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二是要坚持系统推进,围绕“科学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6字方针,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关键是要从问题入手,使得依法治市更富有时代活力;四是全民守法与法律监督并举,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应注重守法与公民诚信建设同步进行,全面守法与法律监督并举发展。

  2014年,宁波市委作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决定》,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宁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近期要在“四个全面”精神指导下,按照业已确立的总体目标,抓紧抓实十大重点项目以及推进法治宁波建设的七大举措,抓出工作成效。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 

  “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关键字

  邢孟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对全面从严治党作了新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只有简短的六个字,但包含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四个关键字:“全”、“严”、“治”、“党”。

  第一个关键字是“全”。必须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全”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事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择其重点来说,就是全方位、全领域、全体党员。首先是全方位。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全方位加强,一个方面都不能落下。其次是全领域。在我们国家,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域要从严治党,经济建设领域也同样要从严治党,社会治理领域更离不开从严治党。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找任何借口削弱党的领导。再次是全体党员。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到每一位普通党员,在党规党纪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党委政府部门的党员干部,还是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党员,都要受党规党纪约束,决不能有任何例外。

  第二个关键字是“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里的“严”包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严格党员管理。首先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不能搞团团伙伙、不能搞利益集团、不能做老好人,要敢于同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坚决斗争。其次是严明党的纪律。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肩负着带领13亿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任务,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坚强的组织,很难肩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以严的措施管理党员、以严的纪律约束党员。再次是严格党员管理。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党的形象,都会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必须严格党员管理,对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党员,要及时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置;对那些丧失党员资格的,要坚决清除出党。

  第三个关键字是“治”。包括治的依据、治的方式、治的目标等等。首先是治的依据。党规党纪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并规划了一个明确的“路线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落实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并以此作为从严治党的依据。其次是治的方式。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用社会治理取代了社会管理。同样,在治党方面,我们也要改进和创新治理方式,找准党的建设中的问题所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再次是治的目标。我们党是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党、一个团结的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更好凝聚起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个关键字是“党”。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党,这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和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在一起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每一位中央领导同志都紧密结合实际,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同志继续带领全党进行探索,“四个全面”就是一项伟大的探索成果。“四个全面”之间有着强烈的逻辑关系,其中,第四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是关键,是“牛鼻子”。结合前三个“全面”,我们可以进行简要概括: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党。只要抓住了这个关键、这个“牛鼻子”,我们的党一定能够建设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市社科院党建所所长) 

  把“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到干部工作中去

  程童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助力和坚实保障,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做人、从政处事、谋事创业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标尺。组织工作要对标“三严三实”,落实到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使广大干部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修身、用权、干事。

  以“三严三实”引领精神生长。“三严三实”既是制度约束要求,又是个人修养要求,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明确了方向。要把“三严三实”列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学内容,教育干部正确认识“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危害,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确保对“三严三实”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要结合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干部严实修身做人、严实为官用权、严实干事创业;要把“三严三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以“三严三实”为镜,做“三严三

  实”之人。

  以“三严三实”导向选人用人。“三严三实”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再丰富再发展,必须在干部选任中鲜明地凸显出来,真正让那些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干部有舞台、有位子、有奔头。要用“三严三实”的作风选用干部,把从严选拔、防止带病提拔,作为干部工作的攻坚点。抓实关键环节:动议提名环节,重在平时了解干部,重在了解干部的平时,增强动议提名酝酿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考察考核环节,重在增加任前考察深度,查细查实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赶会”,不搞“印证式”考察;讨论决定环节,强化党组织集体讨论把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严明用人责任,完善问责机制,切实以严密程序、严明纪律、严格监督,选好用好干部。

  以“三严三实”强化管理监督。“三严三实”为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干部作出了新部署。要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完善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压缩权力运行的弹性空间。要严格日常管理,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预防,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个人有关报告事项抽查核实、新提任副处级及以上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核实等制度,加大提醒式、批评式、诫勉式谈话的力度,严肃处理不如实报告的情形;重视运用联席会议、信访、网络、巡视、审计等的作用和线索;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要持续深化“三超两乱”、违规兼职、“裸官”、干部档案审核等专项整治,加大“为官不为”的整治力度,让各级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作者为市委组织部机关工会专职副主席)

  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服务保障作用

  胡荣誉

  政法工作肩负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政法工作上,就是要把握政法工作的职能使命,充分发挥政法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引领,深化平安宁波建设。党的十八大,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把平安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需要平安建设进一步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近年来,我市平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九连冠”,获得“平安银鼎”。但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效果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平安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创建责任。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要实施“平安细胞工程”,强化各成员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分领域、分系统、分行业抓好平安创建,以系列“小平安”积累全市“大平安”。二是要强化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月分析、月预警制度,探索建立事前预警与事后预警、常态预警与实时预警相结合的平安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在加强目标动态管理中不断提升创建质量。三是要强化民意导向。进一步开展平安宣传系列活动、平安百日专项行动等,把平安宣传融入了日常的创建工作之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增添获得感。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推进了基层治理创新,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今年,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重点课题,通过调研解决基层治理的标准化问题,要按照市委部署,加大基层治理创新力度。一是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围绕基层、跳出基层,从体制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推进结构整合、资源重组、流程再造,特别是在工作平台、信息系统、网格管理、社区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解决好成本、效率、效果问题。二是必须明确功能定位。特别是对基层的综合平台、管理网格、信息系统和管理力量,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加强统筹、综合运用,实现基层治理全市“一个平台统筹、一张网格管理、一个系统贯通、一支队伍落实、一组流程运行”的工作格局。三是必须构建联动机制。比如,如何把基层各种矛盾、问题、诉求等情况和信息及时、准确反映上来,如何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进行研判,再分流到各部门去办理和解决,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工作网络和协调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加大整合、厘清责任、明确标准、建立流程、规范管理。

  三、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有力保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法工作的重大任务。去年,我们牵头出台了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29个改革项目,把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路变成了方案、把方案变成了部署,如何把这些重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突破,今年是关键之年。在这方面,要着力推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统筹协调推进试点项目。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4项改革,结合宁波实际,认真做好厘清、立项、分解、落实等各项工作,实现重点任务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二是要深化推广创新经验。比如,我市江北法院在庭审中创造的“1+4”大陪审模式,已经得到中央政法委的肯定。我们既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创新经验,进一步完善深化,并加以推广普及。三是要推进执法司法监督。比如,如何建立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可以构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与人大、政协、宣传部门的情况通报机制,以及与媒体舆论的沟通衔接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联系沟通机制,建立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情况的汇总分析、预警通报、移送处理、监督评估、责任追究的运行机制,发挥监督的整体作用。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系统是国家的免疫系统,是营血卫气、祛邪扶正、保卫社会肌体健康的重要力量”。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刀把子,只有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才能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根本的在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政法队伍,要进一步提升政治鉴别能力、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提升作风建设能力,切实加政法队伍建设。

  (作者为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 

  践行“四个全面”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于 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四个全面”为根本遵循,完善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根据浙江省提出的五个领域24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2013年底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综合评价指数为91.3%,比201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领域实现度达到99.24%,比2010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两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实现度分别达到89.3%和94.82%;社会和谐领域超过90%,生态环境领域达到82.86%。预计到2015年末,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将如期全面建成,实现度达到96.3%。但同时,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差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五个指标完成进度不甚理想,这也反映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存在不平衡、不

  全面和水平不高的问题。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继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

  首先,经济社会要加快转型发展。主动顺应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不失时机地推进转型升级,在转型中发展,以转型促发展,着力打造宁波经济升级版。要坚持以加快自主创新和优化需求结构增强发展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打造高端服务业提升竞争优势,以资源配置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要素保障,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型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型转变。要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

  其次,深化改革要有新突破。当前,我市对本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是到2016年基本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随着我市港口经济圈、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新材料科技城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举措的持续深入推进,下一步还需精心组织谋划,力争在贸易便利化、混合所有所、科技管理、知识产权、PPP、产业发展基金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创新发展。

  再次,法治宁波需要加强基层治理。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市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客观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同部门规范性文件相互矛盾,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立法漏洞,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法规来调整。去年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明确指出:今后要有序推进改革,“凡是试点的,都必须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授权,没有法律规定和法律授权,不得试点。”我市要继续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势必加快完善法治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创造更大空间。

  (作者为市发改委体改处副处长)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

  沈君达

  近年来,鄞州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打造质量新鄞州、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宁波市、领先浙江省。在加快全面转型升级的同时,鄞州区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文化质量提升战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全面加强文化建设,高标准打造文化强区。

  一、加大投入、软硬并重,文化事业亮点频现。“打通以经扶文”渠道,把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惠于民,从战略布局、投入保障等方面强势推进,形成了涵盖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文化保障、文化机制、文化绩效等六大制度体系,亮点频现,是全国唯一一家县(市、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

  1、硬件建设。建立“递增式”财政保障机制。始终突出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主导地位,每年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区财政文化投入达3.56亿元、人均公共文化经费达150元。建立“共赢式”市场投入机制。对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采取财政资金补助、以奖代补等措施,近两年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1:10投入文化设施。坚持固定设施、流动设施、虚拟设施齐步并建,目前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9万平方米,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构建了“15分钟文化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和参与文化。

  2、机制创新。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实现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从资金保障到体制机制创新的飞越,形成了连贯性、系列化的文化惠民政策和举措,示范区后续工作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民办博物馆品牌效应凸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踊跃。

  3、精品文化。我区在文艺精品工作上重视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注重科学统筹,构建系统化文艺精品生产格局。自2009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三届共有4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0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3件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今年又有9位本土画家的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二、项目带动、集聚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城市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全区现有文化企业3000多家,其中“三上”文化企业191家。历年已有10多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家企业(园区)被列入省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拥有3个国家级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有6个项目获得年度全市文化产业奖励,一个园区入选宁波市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4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8.8亿元,占GDP比重达5.4%,产业规模居宁波市第一。坚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政策,成立区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和区文化产业促进会,设立2000万元的区文创产业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良好。

  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及杠杆作用,促进文化企业落户鄞州并做大做强。2014年新办文化企业200家,同比增长20%,注册资本达3.04亿元。大力促进文化项目产出。2014年,我区文化企业完成销售189亿元,同比增长10.68%。尤其是影视业成为2014年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共完成5部电影的拍摄。位于南部商务区的宁波广告产业园区于2013年4月被国家工商总局和财政部认定为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目前已入驻广告及其关联企业391家。2014年实现广告经营额12.2亿元,占全市广告经营额比重达28.6%,获得全市文化产业最佳推动奖和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广告产业的集聚与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作者为鄞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四个全面”与宁波的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王军伟

  宁波向为东南之要,浙东学术,名人辈出,渊源有自;宁波商帮文化,源远流长,宁波帮所具有的开放心态、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务实等人文精神,支撑着宁波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些传统,成就了宁波的村镇,也成就了今日的宁波。着重宁波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梳理,讨论古与今如何有效衔接,以推动宁波公共文化的建设,推动宁波美丽乡镇的建设,是“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关于乡村特色文化研究,学界讨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是现代性进村与乡村的价值嬗变。学者们大多认为,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是属于被动的位置,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被隐匿。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而由于文化认同危机,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无意识的精神上的不安、文化上的焦虑。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乡村特色文化就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建设乡镇特色文化的过程,需要调动民间、基层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力量,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并不断创新发展,一方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一方面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用富有特色和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一个过程

  对于宁波而言,进行乡村文化资源调查、乡村视觉文化的特色与传承研究,讨论乡村文化资源与创新发展,进行宁波市新农村景观色彩的调查研究,确立乡村地方特色与乡村文化品牌,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的建设,对于宁波这样一座历史久远,又面临现代化选择的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波的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是宁波市社会学学会最近推进的众多研究项目中的一个。作为从事社会学工作和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性、群众性、科普性、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市社会学学会在“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中,除了更好地加强社团的规范建设之外,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走向社会,为我市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更深入的学术支持。

  (作者为市社会学学会秘书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