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成美玲 慈溪记者站 周敏杰 在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江湖地位”最高的诊室是一楼角落里的那间小屋。每逢周二、周五上午,远近病人会在此恭候年逾八旬的骨伤科退休医生劳建民。 复位手法、针灸推拿、中药制剂、特制夹板……记者发现,劳建民有不少“法宝”。“限号10个,但劳先生特别好说话,常给我们加号。”74岁的张奶奶前臂骨折,经过几次复位手法和膏药治疗后,疼痛大大减轻,逃过了手术。她一开口,其他病人也向记者说起劳先生的“神奇秘法”。 这些惠及无数病人的治疗手法曾是劳家的“内部机密”。享誉浙东的劳氏伤科是我国中医骨伤科特色流派之一。1527年,创始人劳天池著成《劳氏家宝》一书,并立下“不可外传”的祖训。488年后,劳氏伤科第十一代传人劳建民却收了20多名异姓弟子,遍布慈溪。谈起打破祖训的原因,鹤发童颜的劳建民淡淡一笑:“治病收徒哪分内外,都一样!” 一句朴素的“都一样”,藏不住60年的辛劳。1955年,劳建民随父亲进入周巷联合诊所行医。上世纪70年代,他在慈溪长河区医院任副院长,开始正式收徒。“病人太多,先生利用节假日上门看诊也忙不过来,又不忍心不管。”谈起师父收徒的原因,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蔡水奇说,都是为了方便病人。 劳建民说,骨伤科的诊疗手法很重要,必须经口传心授才能掌握,所以带徒弟是“慢工出细活”。“他把我们带在身边,手把手教我们判断病情、正骨复位、理筋、针灸,毫无保留。”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沈建冲说。 虽是严师,但他对徒弟异常耐心。青年医生莫景熙来自湖南,刚工作时听不懂慈溪方言。“先生放慢语速,请师姐给我翻译,平时他看一个病人要10多分钟,当时为了带我要延长到20多分钟。”莫景熙说,劳建民要求徒弟笑脸迎人,“医生的微笑能让病人放松心情,有利恢复。” 如今,劳建民的弟子多数已成为慈溪各家医院的业务骨干,有的还当上了院长。“我们都是沾了先生的光,而他早就没了所谓的秘方。”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资深骨伤科医生金明朗说,劳氏祖传的“4片剂、1散剂、1膏药”早在30多年前就贡献给了医院,“比如膏药,都是先生手把手教徒弟怎么摊,怎么贴,从一帖几角钱到如今的18.5元,一直如此。”除了正式带教,劳建民还多次为乡村医生义务开班,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教过多少人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劳建民说话很慢,用词也很简单。眼下跟着劳建民坐诊的“关门弟子”童雅琼医生说,2008年,劳建民因脑梗塞住院多日,语言神经中枢因此受到影响,但他还是坚持带徒坐诊。4个小时为20多个病人看诊,他都在笑眯眯地说话,一刻没停。 靠着劳氏伤科这块“金字招牌”,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去年全年的骨伤科门诊量达21.6万人次,居全省第一。院长蔡水奇介绍,劳氏伤科发扬光大的原因在于中西结合、不断创新,“先生鼓励徒弟们去大医院深造,还常利用休息时间向西医同行学习,徒子徒孙中不少人既懂中医手法,也会做骨伤科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