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谣言横行朋友圈

小心微信变“危信”

庄 豪 绘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孙 波

  作为微信的一大亮点,朋友圈对于不少用户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作为网络谣言中最新的分支———微信谣言,正在朋友圈中大肆兴风作浪。

  “抢孩”谣言横行微信

  上周四,有一则帖子在微信朋友圈中“露头”,第二天开始疯传:“江东明楼有个小孩差点被抱走”“鼓楼一水果店发生抢小孩的事”……记者向警方求证,却发现没有这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妈妈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提醒,称她家女儿遇到一怪叔叔,差点被抱走。巧合的是,不久之后,明楼幼儿园在校讯通里群发的短信,瞬间“证实”了此事:“各位家长,今天在我们分园附近差点发生孩子被抱走事件,请家长一定注意……”这还没完,有人在回帖中还煞有其事地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称在鼓楼一水果店附近看到过抢小孩的事情。这轮番的“巧合”被有心人给整合起来了,截成图片整编成一条微信,然后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

  警方调查发现,所谓的“差点被抱走”,是当时旁边一男子出手拉了孩子一下,并称赞孩子“长得真可爱”。因为惯性,孩子一只脚顺势踏上了对方电动车踏板。学校的监控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存在抱走孩子一说。那位发微信的妈妈在接受公安调查时坦言,发帖本意是希望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谁知被人利用了。而关于海曙鼓楼小孩被抱走一说,更加离谱了,完全是瞎编的。

  谣言多伪装“生活信息”

  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发现微信谣言有一定规律,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老帖翻新。这类谣言往往重复性高,今年出的可能明年还出,同样一篇文章也可能仅仅是变更地点而已。二是主题固定而且集中。在传播较广的谣言中,人身安全占到23%,食品安全占20%,再加上与疾病、健康养生相关话题,总共能占到70%。三是通常会引发恐惧情绪。此类谣言惯用一些绝对夸张但未经证实、毫无根据的数字,制造耸人听闻的效果,常见的如“100%致癌,吃了减30年寿命”等。

  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2015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就对微信谣言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在625篇被举报的“谣言”文章中,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此外,如果按照日期来划分,周二是谣言的最高峰。

  有意传播谣言将被处罚

  微信谣言因为其隐蔽性,导致打击存在难点。因为微信是一种半开放的社交媒体,它的传播是基于病毒式的人际传播关系网,让信息像病毒一样以点对点的方式在人际圈中迅速传播。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等到发现谣言,已经转了N手了,源头很难查找,同时辟谣消息无法第一时间扩散,很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民警说,不管是微信谣言也好,还是其他传统的网络谣言,都在警方的打击范围之内。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