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都市新闻·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江送别图》、唐代古琴“石上枯”、明清竹刻……他把家藏的8000多件文物全部捐给了天一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68岁那年,他被聘为天一阁博物馆终身研究员……

“天一阁的一分子”秦秉年先生走了

本报记者 陈青 汤丹文 通讯员 郑薇薇

  秦秉年先生(资料图片由天一阁博物馆提供)

  认识“秦秉年先生”是从我市这些年举办的各大精品展览之中:“秦秉年先生捐赠文物展”“高山流水———天一阁藏古琴展”“瓶壁生辉———中国历代壁瓶精品展”“方寸之间见天地———秦秉年捐赠历代玺印展”,以及常设在宁波博物馆三楼的“竹刻艺术———秦秉年先生捐赠竹刻珍品展”等,古琴、竹刻、壁瓶、玺印等珍贵文物让人大饱眼福,而站在展览背后的是天一阁博物馆终身研究员秦秉年先生。他曾经说过,“我是天一阁的一分子,关心天一阁、爱护天一阁、发展天一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前天,天一阁秦氏支祠的第5代孙秦秉年先生———这位对宁波文物事业影响巨大的老人因病逝世,享年83岁。

  8000多件家藏文物全部捐赠给天一阁

  秦秉年先生的高祖秦君安、曾祖秦际瀚、祖父秦伟楚三代均为在上海经商的宁波帮人士,曾创办恒丰昌染料号,投资地产和钱庄业,在上海叱咤风云的同时,秦家还把经营的触角拓展到了家乡宁波。秦家传到秦秉年的父亲秦康祥时,文化的含量和影响力在家族中已远远超过商业。秦康祥是西泠印社早期成员,幼时曾师从著名教育家冯君木先生,是上海滩著名收藏家、篆刻家,尤以收藏名家竹刻、玺印驰誉海内外。

  秦康祥最大的爱好就是篆刻与收藏,他尽自己所能把流落在外地的宁波人的字画作品一件件收集起来,告诉秦秉年收藏并非为了投资增值,而是有朝一日送回故乡。

  2001年12月,秦秉年先生遵照其父生前嘱咐,首次向天一阁捐出101件(套)文物,其中的98件是明清竹刻文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认为其中一级文物23件,二级文物59件,三级文物15件,可谓集中国竹刻艺术品之大成,其数量与质量为国内博物馆一流收藏水平。据当时的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徐良雄回忆,“当时我国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朱家溍鉴定这批文物,王世襄先生称‘这些竹刻是现存文物中最好的一批’。”

  2003年11月,秦秉年先生又将家藏的另外171件(套)明清瓷器捐赠给天一阁,其中包括国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1件。2006年11月,他将包括扇面、印章、书画、玉石、钱币等的8105件器物及326种古籍2318册全部捐出,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7件,三级文物1421件。这当中就有包括唐琴“石上枯”在内的14张古琴。

  秦秉年先生所捐赠的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年代跨度之大,种类之多,近代收藏家都难以望其项背。他曾在2006年的捐赠仪式上表示,把文物送回家乡,回到天一阁是父亲的遗愿。

  秦家为宁波地方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秉年先生捐赠的文物中,《鄞江送别图》总是一再被提及。《鄞江送别图》是一幅与浙东学派大有渊源的历史画卷,描绘的是清康熙十八年,清廷开明史馆,鉴于万斯同在明史研究中的成就,邀请他赴京修《明史》。画作表现的是万斯同赴京时,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历史场景。徐良雄说:“长卷上的每个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甬上文化名人,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唯一的万斯同像,就出自此画。”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名古董商带着《鄞江送别图》来到天一阁,时任馆长的邱嗣斌又惊又喜,但当时天一阁拿不出那么多钱收购这件国保级的文物。邱嗣斌就找到了上海的老友———宁波籍大收藏家秦康祥。“后来,我大伯伯就把这张画买下来。”秦秉衡是秦康祥的弟弟秦仲祥之子。他告诉记者,“我听爸爸说,当时就讲好先放在秦家,等老一辈过世的时候再把画送到天一阁。”

  秦秉年先生代表的秦氏家族的三次捐赠义举,是我市建国以来接受捐赠文物中级别最高、价值最大、数量最多的捐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敬仰和由衷感佩。

  简朴、诚实、爱家乡的家风在一直传承

  秦康祥出身富豪之家,生活却简朴得很,除了用于收藏,其他地方能省则省。秦秉年同样如此。徐良雄说:“1996年12月31日,我把秉年和他母亲接回宁波生活,我们想找个保姆或者工作人员照顾他们,他们却一直说不要,不想给我们增加一丁点负担。秉年晚年生活简朴,在郎官巷居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在外面走走,后来颐养在宁波颐乐园。”

  把家藏文物尽数捐给天一阁的壮举得到社会各界赞叹,秦秉年先生则认为:“以个人的力量收藏和保护文物,能力是有限的,而交给天一阁,我很放心。”他还说:“把家传的珍贵文物交给国家,能够化私藏为公藏,使其得到永久的保存,何乐而不为呢?”

  上海牯岭路140号是秦家的小洋楼。“那个房子有1100平方米,三进,二层楼带阁楼,我们和哥哥(秦秉年)都是那里出生的。”秦秉衡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家里有点钱,买古董是我大伯伯秦康祥提出来的,除了篆刻,他对古琴有研究,我爸爸(秦仲祥)是学画画的。他们每天都分头去看文物,晚上回来一起讨论买到什么、值不值得买等问题。”

  “捐赠文物给天一阁是我们家早达成的共识。我小时候玩过的清朝铜钱,还有刀币钱等,早年我跟爸爸说我拿两块好吗?我爸爸告诫我不许动。还有商朝的玉石,我也想留两块留个纪念。爸爸说要整套交到天一阁,一块都不能缺。”

  自从秦秉年先生和母亲陈和芗回到故乡宁波后,在海外工作、生活的秦秉衡和姐姐秦蕊球几乎每年回宁波探亲。“我们秦家一直与天一阁很有缘,它是最有文化的地方,古董就应该回家。”

  他们对位于天一阁的秦氏支祠得到很好的修缮表示感谢。“我爸爸说在他小时候,他进祠堂要走在最后。2001年,第一批文物捐给天一阁的时候,他的书画展同时举行,我们回天一阁是从祠堂的正门进去的,这就是回家了。”

  尽管秦家高义,不求任何回报,但十多年来,天一阁的同志们,从历任馆长到普通员工都非常敬重秦秉年先生,一直看望照顾他们母子,2012年10月,又为其母亲送终。在此次秉年先生患病期间,大家更是竭尽全力。而宁波市政府、市文广新闻出版局领导也多次专程到医院探望,指示医院尽最大努力救治秦秉年先生。后又往灵堂吊唁,参加告别仪式,沉痛送别秉年先生。

  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立臻说,斯人已去,但以秦秉年先生为代表的秦氏几代人身上所体现的淡泊名利、报效桑梓、化私为公的高义必将垂范世人、流芳后世,这也是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