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迁子女”在甬城越来越多,环境的变更、家长的忽视,这些孩子心理压力与日俱增,需要全社会来“心理护航”———

让异乡孩子的“生命底色”充满阳光

  丁安 绘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本 报 记 者 陈朝霞

  暑假到来,今年10岁的小阮从安徽来到宁波,与在宁波打工的父母团聚。这原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小阮到宁波后经常一个人关在家里,原来小阮对下学期将转学到宁波后未知的环境产生了恐惧。

  像小阮这样的“随迁子女”在甬城越来越多。居住地的迁徙,环境的变更,对现居住地的归属感不强,加之社会部分人群的歧视、家长的忽视,这些孩子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前两年在学校开设了一个蓝丝带外来务工子女心理援助项目,收到了300多封学生寄来的表述心理困扰的信件。”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会长夏宇告诉记者。

  对此,海曙区16个社会组织在社区组建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关爱身边异乡孩子等项目,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个案辅导、集体活动、游戏体验等形式,让随迁子女融入社会。

  “异乡情结”下孩子精神“留守”

  小欣去年离开家乡温州,跟着来打工的父母到了宁波。“来到陌生的环境,也没有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爸妈忙着工作,只能把自己关在屋里。”小欣说,她有点自卑,成绩一落千丈。

  “以前,在老家读书,她成绩很不错,没想到她离我们近了,成绩却变差了。”小欣的父亲王师傅很担忧,他往自己身上找了原因,“每天忙着赚钱,终于在宁波安了家。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加上我们夫妻没什么文化,不能辅导她。”王师傅到宁波后,先后从事过保洁、服务员等工作,现在在社区开了一家理发店谋生,“希望她能好好学习,考个大学。”憨厚老实的王师傅对女儿寄托了很高的期望。

  像王师傅这样的困惑在外来务工人员当中普遍存在,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低,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与科学。同时,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忽略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家长的高期望值更加剧了“随迁子女”的心理压力。“我们发现,这些异乡孩子特别敏感,经常感觉孤独和自卑,而且爱撒谎,学习态度比较随便,做作业马虎。”夏宇告诉记者,家长的“异乡情结”让不少“随迁子女”陷入精神“留守”。据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对169名“随迁子女”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会出现学习焦虑的现象,21.69%的学生有敏感倾向,15.6%的学生有冲动倾向。

  社会组织的“关爱之手”不可或缺

  如何缓解“随迁子女”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今年,海曙区新一轮公益创投项目申报完成,其中有16个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聚焦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问题上。“希望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海曙区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澄浪社区童梦园流动人口子女“爱心辅导站”,关爱“随迁子女”工作有声有色:每周一次有专门的志愿者,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学习难题。“除了辅导作业,还讲故事、做游戏,讲解趣味小知识,培养他们的素质。”澄浪社区党委书记丁玲玲介绍,去年年底,志愿者还当起了圆梦大使,一本书,一个洋娃娃,一个汽车模型……自己凑钱将小礼物送到每位“随迁子女”的手上。

  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则从专业的角度帮助“随迁子女”。目前“蓝丝带”外来小学生心理援助项目已经举办了两期,第三期也将于9月份正式启动。前几期通过对学生的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对‘随迁子女’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他们的困扰。”夏宇说。

  海曙区关工委银发护航工作室也成立关爱民工子女项目,帮助家庭困难“随迁子女”实现小心愿,在校外辅导中解决他们在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困难,为“随迁子女”提供学习实践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家长、全社会共同“心理护航”

  夏宇还强调了“随迁子女”家长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依靠,‘随迁子女’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能为孩子释放很大的压力。”

  夏宇认为,大多数“随迁子女”的家长和学校联系偏少,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单枪匹马的失落感。家长应该带着孩子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一些讲座、亲子活动,同时与学校加强交流,及时参加家长会、交流座谈会等,多关注孩子的动态,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

  夏宇说,全社会应营造一种关爱“随迁子女”的氛围,“现在每到暑期,就有不少街道和社区成立‘小候鸟’关爱营,这让‘小候鸟’对宁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今后他们融入宁波的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