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写在“七七”全民族奋起抗战78周年之际

  枪声响起时,赵学芬2岁多,正在北平鼓楼方砖厂胡同的家里,甜甜入梦。

  这天是1937年7月7日。枪声来自京郊宛平城,卢沟桥。

  从此,赵学芬再也没见过父亲。

  “七七事变”,是日本法西斯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黑云压城、山河破碎。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压倒,而是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奋起抗击,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并第一次赢得抵御外敌的全面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青史如鉴,使命如山。

  78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已远离任人宰割的羸弱不堪,正比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征途上,中国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抗战精神,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古都烽火

  那年夏天,北平溽热难熬,空气湿重。老人们回忆,天空似乎在酝酿一场风暴。

  入夏后,还不懂事的学芬和4岁多的哥哥学武,经常啼哭。父亲就一手抱起一个,一边走一边哄。

  他们的父亲名叫赵登禹,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殉国时,39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师长。

  在他的身前和身后,无数英勇的中国军人倒下了,鲜血浸染大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继而步步蚕食华北,残缺的中国,无数家庭被碾碎。

  日寇发起攻击时,北平实际上已三面被围,只剩西南面尚有29军驻防。宛平一失,北平将变孤城。

  “夺回卢沟桥!”

  命令下达时,手持大刀的29军士兵群情激奋———杀敌报国的时候到了!

  北京丰台大红门,赵登禹殉国处,当年是一片高粱地。7月28日,因汉奸出卖,日军设伏,击中了率部途经的他。

  同一天,29军副军长佟麟阁喋血南苑,壮烈牺牲。

  次日,北平沦陷。

  赵登禹、佟麟阁倒下了,但这个国家,却不会倒下。

  血肉长城

  “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一曲《延安颂》,传达出那个年代热血青年们对延安的向往,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倡导团结御敌、决心抗战到底的拥戴期盼。

  词作者莫耶,福建安溪才女,一位从上海奔赴延安的文艺青年。

  “那时,成群结队的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大家为共产党、八路军坚定的抗日决心而来,为中共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也为边区政治清明、民主团结的新气象而来。”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一个以人民解放、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政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显示出强大气魄、广博胸襟和远见卓识。

  卢沟桥战斗打响,中共中央迅即于次日发出致全国同胞的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一股又一股的爱国力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一浪接一浪的救亡呼声,山崩海啸般爆发。

  团结御侮的阵线筑起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了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力量。

  古老的万里长城,处处残破、颓圮,而一道由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团结的长城、自强的长城,在群山间屹立,在大地上横亘。【下转A4版②】

  □新华社记者

  周 亮 肖春飞 华春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