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甘金云在慈城工作室制作台屏。(记者 周建平 摄) |
“当时只想学门手艺” 在江北慈城古县城的一条小巷中,58岁的甘金云正在做着骨木镶嵌。骨木镶嵌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一起被称为宁波的四大瑰宝。2008年,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还是手工操作。骨木镶嵌做起来费时费力,但如果可能我会一直做下去。”这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已经在骨木镶嵌的世界里浸淫40年。 甘金云的老家在慈城镇新联村,“197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到村里设了加工点,那时候我17岁,刚刚初中毕业。当时家里人只是想让我学门手艺,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骨木镶嵌,而且越做越喜欢。”甘金云当学徒时,第一年做白木花鸟雕刻,第二年做山水人物雕刻,第三年做红木雕刻,此后才转到骨木镶嵌。甘金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首个骨木镶嵌作品《西湖十景》,“我和三四个基础比较好的人一起做的,每人一个小图案,眼子小,活难做。”就因为第一个是难度很大的作品,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8年,原宁波市工艺美术厂解散以后,甘金云建立了“宁波江北慈城甘雨民间工艺坊”,自己招收、指导学徒来进行骨木镶嵌的制作和传承。“以加工为主,后来活来不及做,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最忙的时候我三天三夜没睡觉。”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 常年呆在工作间干活,甘金云的手非常粗糙,但是这双手有神奇的魔力,他可以用0.4毫米的铜丝锯出0.15厘米厚的精美图案,用红木制作而成的《如意鼓桶桌》就是其中之一,用牛骨、黄杨木等镶嵌的寿比南山、八仙各显神通等图案栩栩如生,这套完美精致的红木家具不仅美观实用,更具收藏价值,这件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另一件《休闲鼓桶桌》,是他和好帮手、妻子邵惠珍一起创作的,亮相第1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在他的工作室,还摆放着没有完工的《茶韵》台屏。甘金云说,从画图纸开始经过一系列工序,用黄杨木、牛骨等镶嵌的这件作品需要耗时三个月才能完工。《茶韵》完整地描绘了中国采茶、制作手工茶的全过程,从高山上采茶,用人工挑、牛背装、马车拉,到做茶、开茶馆、品茶,用船运、人工挑着去卖茶。 一年到头,甘金云没有停下来的时间。《百美图》已经花了甘金云等人近10个月,“《百美图》当年获过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后来没人做了。我想把它再现,这次选用了大叶紫檀,140厘米长,58厘米宽。”100个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女子,她们的面貌、动作、衣饰加上亭台楼阁等,光画作就要三个多月,锯形要半年,“米粒大小的手,还要刻出手指”。甘金云说,宁波骨木镶嵌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画面构图和雕刻技艺上,以人物为主题的布局不仅要做到人景并茂,更重要的是活灵活现,“每一张脸如果细看的话会看到表情是不一样的,最小的牛骨部件甚至只有1毫米。” “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慕名到甘金云工作室求购骨木镶嵌的人很多,“2010年,有个上海人从《新侨报》看到了关于我的报道,和好几个人一起开车来到宁波,当时买走了10套挂屏。此后,这位老兄每年带着朋友来。”今年央视4套播出了介绍甘金云骨木镶嵌的纪录片片段,“有个绍兴人看到了,记住‘甘金云’这个名字,从慈城一路打听,问了50个人一直问到工厂。茶盘、小件等买了一万元,还说下次来买大件。”有人欣赏甘金云的手艺,他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2002年,央视三套专程到我这里拍摄,呼吁如何把即将失传的骨木镶嵌传承下去。”今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前来他的工作室和工厂拍摄,“更多的还是呼吁全社会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今骨木镶嵌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的最多的还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传统手工艺面对电脑等的冲击,快慢之间如何跟经济效益挂钩,怎样传承传统文化,这是甘金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了电脑可以批量生产,但我更希望自己做的是收藏品,不仅仅是商品,有些工艺用机器做很难达到要求。”他说,收徒也不容易,要爱好骨木镶嵌,要能静下心坐得住,“宁波技师学院有280名学生在学工艺美术,他们的老师已经来了三趟,我们一起商讨过这个事情。”甘金云的愿望是在慈城办个骨木镶嵌艺术馆,“传承、发扬地方文化靠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希望得到政府支持。我准备了四五百平方米的展厅,市民可以免费来参观,还能吸引前来观光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