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淙 一位德国朋友初来宁波,很不理解为啥楼门只放一个垃圾桶。我告诉他,我们多数小区生活垃圾尚未分类,他听了,无奈地耸耸肩。 这位德国朋友的困惑,实则是一种文明素质的体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国民的自觉行动,以至于对“所有垃圾一桶收”的便利,反倒不适应。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对垃圾分类的严谨和细致,可谓做到了极致。 前几年去日本旅游,到肯德基用餐,竟然发现,食物残渣、喝剩的饮料及冰块、纸质包装、塑料等,不是由服务员一股脑收起,而是由顾客自己动手,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桶。日本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导游说,垃圾一般需带回家分门别类处理。垃圾分类之细致,投放之严格,让人慨叹。比如,喝完一瓶饮料,必须洗净瓶子,瓶身、瓶盖、瓶上的塑料包装分属三类垃圾,不能混淆。不仅如此,各类垃圾的收集日和投放时间也有严格限制,错过了,就只能等到下次再投放。 如此麻烦,为啥听不到抱怨?笔者曾与几名日本青年学生交流。他们认为,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垃圾分类、回收,就是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他们从幼儿园起就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养成习惯后,做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在日本,这被视为评判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即使没人监督,大家也会严格遵守。 垃圾分类绝非小事一桩,它丈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在我国,垃圾分类起步相对较晚,民众的意识也有待加强,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渴盼,应该用好这份民心民意,让垃圾分类成为又一朵文明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