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豪 绘
|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养生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头等大事。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口袋有钱时间有闲,成了各种保健品、保健器械的主要推销对象。 去年,谢先生通过电视购物订购了价值3万元的保健品“千年铁皮枫斗软胶囊”。电视上宣传的功效几乎能“包治百病”,但是食用大半后,谢先生感觉没啥效果,于是就想把剩下的20盒退了。联系对方后,他把东西寄了回去,但一直没收到退款。 江东汤女士投诉称,今年某商贸公司以送锅为由头,推销一种“金线莲”的保健品,她父亲购买了5300元的该保健品,但她上网查询了一下,根本查不到此商品,要求退款也没有结果。 笔者从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举报投诉中心获悉,关于保健品及保健器械的消费投诉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152件,2013年180件,2014年257件,问题大多集中在“名不副实”。 根据日常投诉处理,投诉中心发现了商家惯用的一些推销伎俩,提醒消费者一定要注意。 “夸大宣传”摆噱头。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要小心那些带有“根治”“药到病除”等绝对化用语,或者“无效退款”“无副作用”等不实承诺的广告宣传。 “健康讲座”作幌子。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为幌子,并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之名开展健康养生讲座、咨询等,再顺理成章兜售某种产品。 “免费活动”行诱惑。用“赠药”“免费试用”“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活动中安排“患者”现身说法,或者雇人营造争抢购买的假象,让老年人在诱惑之下“随大流”大量购买产品。 “权威证明”为虚构。非法以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或者在广告语中出现“科学和研究发现”“实验数据证明”等内容。 “义诊体检”设骗局。雇用所谓的医护人员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义诊体检活动,然后会“诊出”一堆所谓的“毛病”,而推销的产品恰恰是对这些“毛病”很有疗效的。 “体验式销售”有风险。针对老人或其他特定群体在社区、市场等固定场所组织医疗器械“体验”活动,提供一些保健医疗器械供人免费或极低费用使用,然后会不停劝说体验者花上千甚至上万元的钱购买产品。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市民,保健品、保健器械并不一定如宣传的那么靠谱,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选购,科学保健,理性消费。市民选购保健品要认准保健品的小蓝帽标志和批准文号,并到信誉好、证照全的正规销售场所购买。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 讯 员 张淑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