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减编治庸常态化制度化

  □马涤明

    公职人员上班时间网购、炒股、玩游戏,不仅本人要受处罚,还要倒查单位领导,甚至核减单位编制。去年9月以来,南昌市共查处为官不为案件86起,问责227人,21个单位被核减了编制(7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机关中慵懒散现象严重且顽固,固然与管理水平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浮于事。大多数人工作不饱和,一些人没事干,某些岗位甚至因人而设,人比事多,效率当然低下。民间有一个“抬木头理论”,说众人抬一根木头,抬不动时不能加人,而是减人,减人后仍抬不动则继续减,木头就抬起来了。因为,人越多,越容易出现互相依赖、偷懒的问题。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边际收益递减,即资源投入超过合理水平时,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益或效率会相应递减,而成本递增。机关中人力资源投入过多,必然导致人浮于事,进而产生慵懒散的问题。

  一些地方治庸无效,主要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过于强调学习教育,监督措施上也无非是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明查暗访。结果是,查一阵,紧一阵,风头过后一切如旧,治庸基本上成了“猫鼠游戏”。南昌以核减编制整治机关慵懒散、为官不为,可以说是为“触动利益”的改革开了一个先河。当编制减至合理水平,人力资源与所承担的事务接近均衡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哪还有时间玩游戏。若有人长期脱岗,机关工作会立马吃紧,忙不过来,“吃空饷”之类的问题也会不治自愈,何至于像现在这样,年年整治“吃空饷”,年年有人“吃空饷”。

  减编治庸,目的不仅仅是“震慑”,更要提效。如果被发现问题的单位只是被“核减编制1名”,或者减编之后不减人,慵懒人员被处分后仍在编制内,那减编不过就是对部门的一种处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的问题。如果顶层设计能够出台机关编制动态管理政策,突破机关人员进出、上下问题上的“铁饭碗”“铁交椅”机制设计,减编成为常态,慵懒散、为官不为意味着自行“申请”减编,自砸饭碗,机关人员自然会自觉地紧张起来。

  作为先行者,南昌的减编治庸之举无疑值得点赞。如果上级政府乃至中央层面对此加以指导并推广,各地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都能尝试减编治庸,积跬步为大步,人浮于事、慵懒散、为官不为等机关作风顽症,就有望从根本上解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