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民众在伊朗德黑兰街头庆祝伊核协议达成。(新华社发) |
■伊朗人一直宣扬自己的雅利安血统,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其对德国制造的推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斯兰革命前的巴列维王朝时代,借助充沛的石油收入,欧美高端产品进入伊朗寻常百姓家,深刻影响着伊朗人的审美、使用习惯。 ■在油气开发、金融、汽车制造等关键领域,西方公司此前集体撤出伊朗,留下的空档客观上给中企壮大创造条件。但在不少伊朗人眼中,西方公司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伊朗人也不愿意让中企一枝独秀。 新华社特稿(付航 杨定都)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之后,西方企业蓄势重返伊朗。有观点认为,这势必加大市场竞争,挤占在伊中资企业的份额。但记者调查发现,中企并不畏惧西方企业的竞争,希望发挥自身优势,抓住解除制裁所带来的机遇。 西方急扑伊朗 西方人的动作比想象快。协议达成未满一周,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长加布里尔20日就率领60人的商务代表团到访伊朗,与伊朗经济界召开联席会议。代表团中不乏德国西门子、戴姆勒等知名企业的人士。 伊朗人一直宣扬自己的雅利安血统,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其对德国制造的推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斯兰革命前的巴列维王朝时代,借助充沛的石油收入,欧美高端产品进入伊朗寻常百姓家,深刻影响着伊朗人的审美、使用习惯。 从2006年开始,西方国家以伊朗研发核武器为由,对其实施多轮经济制裁,不仅严重影响伊朗经济和民生,而且迫使许多西方公司中断与伊朗商业往来。 现在,随着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14日达成全面协议,如果一切顺利,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最早可在今年底开始解除。这意味着曾被掐断的伊朗油气出口和金融往来将得到恢复,伊朗高达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会被解冻。 在西方企业眼中,这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中东大国将被“重新发现”,引发一场淘金热。除德国捷足先登外,其他欧美国家也将循着商机接踵而至,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已经宣布将于下周访问伊朗,瑞典也将在今年秋季向伊朗派出商务代表团。 中企迎接竞争 “西方人要回来了”,这不仅在伊朗人中间引发热议,也受到驻伊中资企业的关注。 在油气开发、金融、汽车制造等关键领域,西方公司此前集体撤出伊朗,留下的空档客观上给中企壮大创造条件。中国品牌汽车目前占据伊朗10%的市场份额,奇瑞MVM系列轿车在街头随处可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企是伊朗油气开发领域仅剩的外资企业,中企还在德黑兰地铁、德黑兰到马什哈德铁路等工程承包上屡有斩获。 但在不少伊朗人眼中,西方公司在品牌、技术和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伊朗人也不愿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让中企一枝独秀。 但总体来说,中企面对西方企业的进军,也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伊朗周边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可见,不管有无西方经济制裁、是否面临西方企业竞争,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上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在价格方面。 具体到伊朗而言,伊朗人均GDP不足6000美元,普通公司职员月工资收入大概只有中国水准的一半,尽管老百姓们对昂贵的西方产品更有认同,但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西都能受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企普遍认为,一旦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受益的是所有在伊企业,不管来自中国还是西方。 比如,过去几年伊朗货币里亚尔急剧波动,曾在2013年贬值了一半,影响外资企业的经营。制裁解除后,借助新增的石油美元收入,伊朗官方能更有效控制里亚尔汇率。 此外,一旦伊朗银行重新接入世界通行的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资金进出伊朗将变得便捷自由,不用再通过地下钱庄等特殊渠道。企业间贸易借助银行信用证,也能获得更安全的担保。 在各国投资带动下,伊朗国内市场的扩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让中企受益匪浅。在20日的会议中,伊朗石油部长对德国代表团说,伊朗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石油产量从当前每天280万桶提升至470万桶。 中石化伊朗代表处副总代表朱济友认为,这对中国三大油企将是重大的机遇。可以畅想的未来是,中企与西方企业及伊朗本土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发油田,中企可以发挥劳动力成本低、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与各方实现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