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风 七月国内电影暑期档非常热闹,《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小时代4》等等屡创高票房。它们或以魔幻题材取胜,或以非专业出身的明星导演招徕观众。 自打畅销作家郭敬明一口气拍了4部《小时代》后,以往“高大上”的导演成了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的角色。“文青”韩寒拍了《后会无期》玩了一把,如今主持人也来赶这个热闹:这次《煎饼侠》的导演是主持人大鹏,也是火爆网络的《屌丝男士》的扮演者。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也执上了导筒,拍了一部青春剧《栀子花开》。 对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大多数影评人似乎不屑一顾,然而它的票房却是一如既往地“高歌猛进”。“小四”有庞大的粉丝群,也许影片中富二代的生活和做派是这些人所向往的。更多的人去看影片,也许知道这会是个烂片,但若不去看,那在朋友圈或现实中就没了话题,一句话,“OUT”了。 前几天去看了《煎饼侠》,也让人笑得前仰后合。但细想一下,也无非是网剧“段子”拼拢的电影版,“屌丝系列”的火爆为电影攒足了人气。当然,制片方大手笔地请来了一大拨所谓“古惑仔F4”“东北笑星F4”以及尚格·云顿等明星客串了一把,以此也有了卖点。《煎饼侠》让我想起来以前的日本一部电影《寅次郎的故事》,走的是小人物笑中带泪的路数,情节生硬点,但还算有点小追求。 不久前,北师大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晓云来宁波给宁波文艺评论作者讲学。他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制作,也不是演员,而是故事。一些中国电影的故事讲得完全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识,很多电影没有文化思想价值,所以中国电影出了很多“烂片”。 眼下国内许多所谓大片,是否讲好了一个故事不得而知,但能给人留下点啥,书面语所谓有什么思想性,却基本空空如也。特别是这些客串导演所拍的电影,他们不在乎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玩票”而已。 “玩票”,从某种意义上说,玩的就是票房。或许当投资方与这些明星导演一拍即合、签下合约的时候,看中的就是这些明星导演的票房号召力。有这个号召力垫底,投资方的回报就有了基本保证。票房固然重要,但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又有它社会与文化的属性。即使是纯粹的商业电影,如许多好莱坞电影也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温度,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切入。像上个世纪70年代,什么片子最容易获得奥斯卡奖呢?一个是反思越战题材的,一个是关注婚姻家庭的,比如《克莱默夫妇》。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不久前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电影现在盛行资本的逻辑,电影和我们社会中的多数人之间没有共振了,电影不是为了我们多数的观众而拍摄的,它们都是为了追求票房利润而拍摄。进而她认为:“中国电影需要用文化的逻辑、社会的逻辑来平衡资本的逻辑。” 当笔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捉妖记》上映第11天,以12.76亿元的票房超过《泰囧》,成为华语片票房新纪录的创造者。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由此认为中国电影又创下了一个奇迹。但如果依靠一点3D动画的技术创新和脱离现实的妖世界的空洞想象来吸引观众、创造奇迹,总归有点靠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