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秀丽救人:一堂生动的教子课

  □焦 哲

    前几天,镇海区人民医院大内科护士长郑秀丽,开车带着儿子下班途中,救助一名受伤女子,却被围观人群质疑是肇事司机,最终得以澄清。其中一个细节让人难忘:面对质疑,郑秀丽感到委屈和沮丧时,同行的10岁儿子对她说:“妈妈,你做得对!”这句话让她鼻子一酸,差点落泪(7月25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反遭猜疑甚至讹诈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从稍远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最近的“老人骑车摔倒诬赖帮扶学生,警方调取监控还原真相”、“扶起老人反被诬陷,汕头学生终获道歉”等事件,强化了许多人“做好事可能没好报”的心理,有人甚至因此患上“救人恐惧症”。

  郑秀丽救人被质疑,自证起风波时,她流下了委屈泪,甚至“打心里害怕”。但儿子一句“妈妈,你做得对”,不光让她差点落泪,也让她坚信自己做得没错。这是儿子对母亲的证明和鼓励,也是对母亲救人行为的一种认同。试想,如果郑秀丽当时见“义”不为,且不说与她护士长的身份不符,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身边的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言传身教?

  现实中,许多人一边抱怨社会道德下滑、人心冷漠,一边却不光自己“明哲保身”,还不忘教导子女“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碰到跌倒的老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由此蒙蔽、误导了不少孩子,改变了他们对道德和社会的积极认知。家长尤其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作用很大。郑秀丽用实际行动为儿子上了一堂道德教育课,而儿子对她的肯定和支持,显然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如果这样的正面教育和良性互动足够多,再加上能有保护好人、惩治诬陷者的法律制度,所谓的“救人恐惧症”“道德冷漠症”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