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生命书写水下传奇

———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无私奉献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佳 

  实习生  郝晓帆 

  通讯员  刘鹏程

  在浙东中部一个静谧的山岙里,有一支功绩丰硕的英雄部队———驻甬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大队组建60多年来,一直担负着舰艇救援、沉船打捞、航道清障、抢险救灾等特殊使命。

  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潜水兵牢记使命,搏击江海,勇闯生命禁区,先后400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支援地方抢险救生1200多次。就在今年6月,大队参与了客船“东方之星”的搜救任务。

  “八一”前夕,记者走近这一英雄群体,聆听他们用生命书写的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种情怀

  在湖北监利苦战5昼夜

  今年6月1日晚,客船“东方之星”不幸在湖北监利的长江水域翻沉。防救船大队接令后,连夜奔赴事发现场展开搜救。

  6月3日凌晨3时40分,大队首批潜水兵准备就绪,胆大心细的张虎成被委以“下头水”的重任。

  “作业环境很恶劣。”张虎成说,外舷靠近江心,水流特别急,流速有三四节。按照潜水作业标准,水流速度超过1.5节已是非常危险。水下能见度又几乎为零,在水中手电照明完全失效。

  作为大队第一个下水的潜水员,张虎成不仅要摸气层、听回音,看是否有被困在密闭空间的幸存人员,还要把水下情况一一向水上汇报。

  搜救出3具遇难者遗体的张虎成,在第二次入水搜救时,发现信号绳被死死卡住。信号绳对潜水员来说就是“生命绳”,然而为了争取时间,张虎成直接将信号绳割断,成功将遗体抬上水面。

  2012年入伍的“90后”潜水员李添第一次参加这样重大的潜水救援工作。“刚开始,摸到泡胀的被子、床垫,都觉得像是遗体,心里非常紧张。真的触摸到遗体时,反而冷静了下来,只想着一定要把他带上岸,送‘回家’。”

  大队政治处副主任李钢说,为了确保探摸更快速有效,潜水员入水时都没有携带应急气瓶,每名潜水员下水时,旁边另一名潜水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替换作业。“5个昼夜,就这样连续奋战,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

  一份果敢

  经受住了水下生死考验

  人们总把遨游太空的航天员视为最危险的职业,其实在同样危险的水下“太空”,潜水员也处处面临着生死考验。多年来,在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背后,有许多潜水兵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

  2006年,超强台风肆虐后的福建沙埕港一片狼藉,水面漂浮物堆积,水质浑浊,暗流汹涌。主动请缨下水给沉船穿船底缆的丁春东,在水下已经工作了近一个小时。谁料,海中的残渣破片突然将他的潜水服袖口刺破,顿时潜水服内的空气“咕嘟咕嘟”向外冒。海水如果灌满潜水服,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必须紧急出水。“当时没多想,就觉得完成任务在望,放弃就是功亏一篑。”经过应急自救处理后,丁春东主动提出继续作业。完成任务顺利出水时,丁春东身上的保暖衣早已湿透,嘴唇冻得发紫,上下牙齿直打颤。

  那次,官兵们连续作业20多个昼夜,打捞出沉船22艘,为群众挽回损失数千万元。 

  出生入死的潜水战士,每一次下水都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冲击,都是一次对意志的考验。

  懂潜水知识的人知道,潜到深处,出水速度不能过快。“速度过快,在高压环境下体内溶解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形成气泡,【下转第3版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