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将领眷恋着这片红色土地

十多人百年之后安息四明山

  梁弄镇革命先辈碑林。(杨静雅 摄)

  红色根据地⑤

  寻访地点:余姚市梁弄镇革命先辈碑林

  寻访内容:军民情深

  讲述人:黄家宏,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梁弄分会秘书长

  □本报记者 杨静雅

  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顾德欢、连柏生、杨思一、刘发清、马青、王起、陈布衣……在余姚市梁弄镇有一个革命先辈碑林,坐落在狮子山落地梅花坪上,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十余位逝者,都是当年开创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先辈,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可他们去世后,都想回到浙东,回到四明山,因为这里曾是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

  谭启龙从1942年7月起任浙东区党委书记,他也是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福建、山东、青海、四川等5省省委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2003年1月22日在济南逝世。  

  抗战时期,谭启龙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按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来到浙东三北,组建浙东区党委,与何克希等战友一道率领三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在杭州湾两岸,使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在浙东作战,破灭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浙江任职期间,谭启龙领导全省人民建设新浙江。1954年8月,谭启龙奉命调离浙江。但他仍关心浙江、情系浙江。离休后曾多次来到余姚,并决定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四明山。  

  紧挨着谭启龙纪念碑的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纪念碑。

  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何克希被任命为司令员,后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5年9月,他奉命率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新中国成立后,何克希长期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后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12月去世。  

  在长达53年的革命生涯中,何克希有近20年的岁月是在浙江度过的。四明山上处处留下了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的身影。百年之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四明湖上。这位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的革命将领,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终回归四明山的怀抱。

  随后几年,陆陆续续又有多位老同志选择回到四明山,这些昔日的战友在百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他们热爱四明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他们中一些人的孩子是被四明山的妈妈们养育长大的,谭启龙的二儿子谭大凯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谭大凯只有六个月大,正由四明山裘岙的妇女翁大花养着,翁大花自己还有个比谭大凯大几个月的儿子裘明星。新四军要北撤了,如果将谭大凯留下,肯定不安全。翁大花毅然决定把亲生儿子留给家人,自己带着谭大凯跟随部队北撤。  

  翁大花在离开四明山后随部队到了山东,在部队入了党,1947年牺牲。谭启龙的大儿子谭大骏在文章中这样写到:记得行军时,一头骡子,两个筐,一边装着大凯,一边装着我,我因人大筐子小,伸不开腿,睡不着觉,要不仰望天空,要不就低头看着前头牵着骡子的翁阿姨……

  宁波解放了,翁大花的丈夫才知道翁大花牺牲的消息,同时,他收到了谭启龙的亲笔信,表示愿意接他和儿子裘明星去杭州,裘明星可以跟谭大凯一起在杭州念书。几天后,谭启龙派人来接他们父子,但翁大花的丈夫婉拒了。过了一阵子,谭启龙又派人接翁大花的父亲去杭州。翁父在杭州住了一个多月,谭启龙夫妇悉心地照顾他。然而,翁父毕竟是劳作惯了的山里人,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不久便回到四明山老家。尽管翁大花的家人最终都留在山坳里,但他们两家早已融为一家,谭启龙当裘明星是儿子,裘明星管谭启龙叫“爸爸”。

  相关链接

  2006年,应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余姚市陆埠镇人民政府的邀请,曾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新四军烈士和老干部的子女结伴前来参加在陆埠镇举行的“红色工程”落成典礼,他们中有谭启龙之子谭大骏、丁公量之女丁芃、朱洪山烈士之子徐志平、陈洪烈士之子陈小洪等,他们也像父辈一样对四明山充满了感情。陈小洪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曾被委托给一位梁弄老奶奶抚养,当时这位老奶奶还有一个外孙也需要她抚养,实在养不过来,便将外孙托付给别人养,结果她的外孙不幸夭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