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52岁参加自考,55岁开书店至今

一位83岁老兵的
书海情怀

  □本报记者  王博

  通讯员   吴芳

  江东记者站 张绘薇

  在江东区东胜街道茂兴街口藏了家“常青书店”。

  一大早,在书店门口,一位身着白背心的老人,拿着拖把仔细地擦拭店铺门口,又把几个大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书籍报刊摆放整齐。

  这位老人名叫孙梅生,生于1932年。1987年,在他55岁时开起了书店,至今已有28个年头。

  逃难中的读书生涯尤为珍贵

  用老人自己的话说,他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孙梅生把书喻为通向人生幸福之路的桥梁,“书海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古语更是他一生信奉的座右铭。

  孙梅生的家乡在江苏宜兴县官林镇,父亲对他们9个子女要求甚严,从小的教诲便是“读书进取、奋发图强”。

  四岁时父亲教他认字,为免受罚不得不牢记;四年级时姐姐要求他写周记,当时还直叫苦。然而经历了日寇侵占、家破人亡,在逃难中的读书生涯显得尤为珍贵,转学三次,孙梅生最终考入江苏省名校省立常州高级中学。

  为圆大学梦,52岁参加自考

  1950年10月,正值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兴起,念高三且名列前茅的孙梅生即将考大学,然而他毅然弃笔从戎,报名参军。参军后他被分配到海防前哨舟山舰艇部队,一干就是40余年,直至1992年从师职岗位上退休。

  从军后孙梅生仅学了一年的航海专业,然而他明白要成为一名业务熟练的航海干部,唯有靠自学来弥补、提高。无论是出海、值班或备战,他克服各种艰苦条件,坚持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

  深感自己的“书”远远不够,也为了圆自己一个多年的大学梦,1984年,已经52岁的孙梅生参加了自学考试。三年后,他获得了杭州大学的毕业证书。

  开书店只为广交朋友传文化

  “常青书店”的前身叫“海潮书店”,是孙梅生在1987年创办的。后来,历经三次搬迁,不断缩小规模,最终在1992年把书店搬到茂兴街并更名为现在的“常青书店”。

  书店经营模式属半卖半送:客人买报纸后会自觉把钱放进零钱箱;每逢遇到有缘人,孙梅生会把自己的著书热情相赠。

  “开书店并不是为了赚钱,我的志向是‘办个书店度人生,广交朋友传文化’。”利用空余时间,他总结了自己在军队40余年的战斗生涯和退休后的生活经历,从2005年至今,相继编写了《血战一江山之战》《军事论文集》等书,同时以寒梅自喻,编纂了寒梅录、缘、蕾、铭、悟五部曲后,择其优而结集《寒梅梦》,有200多万字。

  如今,新老战友、邻里、老乡、书友、作家、评论爱好者等是这家书店的常客。

  捐书捐钱,将文化种子撒向下一代

  除了以书会友,孙梅生还把书店打造成温暖的心灵驿站,面对择业困惑、人生困境、情感难题前来咨询讨教的人,孙梅生都一一为其解疑释惑。

  孙梅生多年来坚持写作,给报社投稿,参加征文赛,而大部分稿费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一名家境贫寒的女学生,经常到“常青书店”看书借书。整整3年多的时间,孙梅生为她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

  如今,每逢开学季、六一节,孙梅生都会采购几十本词典、书籍送到附近的学校和幼儿园。问他帮助别人的钱有多少,孙梅生则轻描淡写地表示算不清楚,反正不止5万元了。

  孙梅生今年83岁了。他说,只要活着,他就要继续经营书店,把多年读书所得和大家分享,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下一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