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68年后荣归故里

听老兵讲那过去的事情

  老林展示当年和突击班成员在柴桥的合影。 (冯小平 摄)

  本报记者 冯小平 通讯员 沈琼云 实习生 钱萌卉

    北仑梅山街道敬老院住着一位身穿绿军装、头戴军帽的老人。他的背虽有点驼,但神采奕奕。

  老人叫林海发,当地梅中村人,今年刚好80周岁。70年前,10岁的他偷偷跑出家一路乞讨;68年后的2013年,老人戴着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获得的奖章,荣归故里。

  从乞讨娃到地下党

  林海发出生在梅中村一户姓叶的渔民家里,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老人说,由于家境贫困又遇灾荒,9岁那年,父母将他过继给附近一户林姓人家,并因此换了50公斤地瓜干。

  由于受不了林家的虐待,次年林海发便偷逃出来,一路乞讨来到宁波。行乞中,他遇到一男一女两名乞丐,两人是浙东游击纵队的地下党员,以行乞掩饰身份,收集情报。他们见林海发是本地人,不易被敌人怀疑,又很可怜,经组织同意后收留了他。

  “一次,他们在我的竹棍里塞进一张纸条,让我送到余姚梁弄,和接头的人换一根竹棍。”从这以后,林海发就跟着他们四处“行乞”,用竹棍向上级传递消息。

  穿上军装成通信员

  1949年1月3日,14岁的林海发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8师侦察连的一名通信员。

  解放战争后期,他和部队一起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杭州、萧山等战斗。在解放舟山时,林海发所在的侦察连青年突击班路过柴桥,由于侦察任务的保密性和部队纪律,他来不及回梅山老家去看看。当时,他和突击班全体战士一起,来到柴桥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合照。如今,他仍完好保存着这张老照片。

  朝鲜战场不幸负伤

  1950年,林海发在山东周村集训,系统学习了射击、格斗、发报等技术。随后,他和同学一起坐火车来到辽宁。“当火车来到丹东停下,看到站台上‘热烈欢迎志愿军’的横幅时,我们才明白要去参加抗美援朝。”林海发说,当年10月25日,他过了鸭绿江。

  1951年5月,林海发所在的侦察连行军途中遭遇美军特种兵。经过一夜战斗,全连只剩下8个人。林海发回忆,当时一个美国士兵用刺刀刺进他的腹部,他用手枪击毙对方,拔出刺刀后,肠子都流了出来,“我赶紧用急救包将肠子塞回肚子里,之后人就没了意识。”他说醒来后,人已躺在医院里。很快,他被送回国,在沈阳陆军医院治疗了三个月。当年16岁的他,光荣入了党。

  带着妻子荣归故里

  考虑其负伤,上级不再让林海发奔赴朝鲜战场,送他去航校学习,随后让其在东北某空军师部队任职。1958年,林海发又跟随部队去北大荒;一年后被调去黑龙江虎林发电厂,从助理工程师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1986年离休后,他住进了哈尔滨干休所。

  由于儿孙已成家,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落叶归根的念头在老林心中越来越强烈。

  2013年,林海发带着妻子回到梅山老家,“除了二哥还在,老家的其他亲人都走了。”夫妻俩住进了梅山敬老院,每星期他和妻子要去梅山文化站学习两天,他学二胡,妻子学琵琶,“琴瑟和鸣”,别有一番情趣。而更多时候,老人会被当地的边防部队、学校、企业等请去,请他讲述当年那段战斗经历。“是党把我从小乞丐培养成了一名党员,党就是我的母亲!”林海发希望年轻一代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传统,报效祖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