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浙军区军民鱼水情深

粟裕司令员的妻子给当地青年缝被子

  展览馆里展示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场面。(杨静雅 摄)

  □本报记者 杨静雅

  白墙黑瓦马头墙,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槐坎乡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大院掩映在一片古木之中,在它周边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的苏浙军区旧址有18处,有苏浙公学、银行兑换所、兵工厂、被服厂、修枪所、后方医院、报社等,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是个“江南小延安”。这里的一屋一舍、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新四军官兵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

  1944年底,粟裕遵循党中央关于“向东南发展”的战略决策,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下。1945年1月6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仰峰岕的乡亲们奔走相告:“新四军又一支大部队要来了”。得到消息的人们纷纷集队登上山岗,翘首等待,还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火把,为踏雪急行的部队照明。就这样,刚满37岁的粟裕带领着一师主力从苏中开进仰峰岕与第十六旅胜利会合,1月13日奉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的成立,在苏浙地区的对日反攻作战中作出重大贡献。

  在纪念馆中,一张破旧的《新四军三大纪律、八项要求、十项注意》让人眼前一亮:“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道、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钱、大小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长兴县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奕建说,这体现了新四军尊重群众。

  梁奕建还讲了许多粟裕和当地村民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

  当时,仰峰岕西南面有一座沈家大院,粟裕到达长兴后,就住在里面。里间为卧室,外间办公,他所用的物品都是从房东家借的,就连取暖用的火盆也是就地取材的破铁锅。

  山里人习惯空闲时就到溪边大树下话家常。粟裕来仰峰岕后就经常抽空到溪边,一边了解民情,一边向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些大道理粟裕说得简单明了,老乡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时间久了,老乡们也就与这位“大官”熟了,有时遇到烦难事情就找他来请教商量。一次由于天气的原因,田里的病虫害特别多,农民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除虫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遭灾。于是粟裕便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研究,想出了许多治虫好办法,还让战士教会当地农民如何除虫。直到解放后有了农药前,这些方法一直在沿用。

  在和老乡攀谈过程中,住在粟裕楼下的23岁长工侯阿苟结识了这位将军,并逐渐对其心生敬佩。目不识丁的侯阿苟本是位憨厚朴实的庄稼汉,时年4岁的粟裕之子粟戎生喜欢和他在一起玩,于是阿苟和粟裕夫人楚青及粟裕本人都熟络起来。阿苟在外当长工,生活上的粗活细活都要自理。一天他正在厅堂里缝着刚洗过的被褥,被楚青看见了,就上前热情地问道:“你会缝吗?把针线给我吧”,一边说一边接过针线缝了起来。

  阿苟本叫阿狗,楚青建议他将 ‘狗’字改成‘苟’字,从此以后,阿狗成了阿苟,少了几分乡土气,多了几分文化内涵。

  作为靠山吃山的山里人,除了当长工外,阿苟每隔一天都要赶着骡子驮着山货,翻山越岭到日伪军占据的江苏省宜兴县张渚镇出售。一次,司令部机要室和后勤部干事想请阿苟到张渚代买一些白纸。可在当时情况下,一旦被日伪军发现为新四军代购商品是要被杀头的。面对如此大的风险,阿苟难免有些踌躇。但当听说是粟裕司令员办公要用时,他立马答应了。

  就在这一年的9月,粟裕和部队遵照中央指示告别了仰峰岕。为了不打扰乡亲们,粟裕命令部队在晚上悄悄出发。第二天一早,望着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沈家大院,乡亲们哭了,阿苟也哭了。

  苏浙军区移师到张渚后,一次阿苟到张渚卖板栗时看见了粟裕的警卫员,就立即向他打听粟司令的消息。听说阿苟来了,粟裕马上和他见了面,并把自己用的两张桌子、凳子、椅子送给他作纪念。

  沈家大院屋后有个小山坡,杂草丛生。粟裕从老乡家中借来头、锄头等工具,经常一早就同夫人楚青一起掘地、种菜、锄草、浇水。有段时间粟裕住在村中心的土地庙,他找了一块荒地,种上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山里人从没见过西红柿,纷纷前来看个新鲜,还摘一个亲自尝上一口。从此以后仰峰岕才有了种西红柿的习惯。

  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同年4月26日,粟裕亲属遵照粟裕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撒在槐坎温塘广场,并立纪念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