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歌自苦 后辈有知音

———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章亚芬

  今人欲深入了解杜甫生平,除了要阅读老杜的诗文著作以外,不可不读两本书,一本是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陈贻焮完成于1988年的三卷本《杜甫评传》,另一本是同样已身归道山的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洪业用英文所著、出版于1952年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洪业,号煨莲(William),福建侯官人。他年轻时赴美留学,1923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理科科长、历史系主任、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导师等职。1946年春赴美讲学后定居大洋彼岸,直到逝世。洪业先生著述甚丰,有《考利玛窦之世界地图》《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等学术名篇传世。而他本人最为钦佩、崇敬的古代知识分子莫过于杜子美,也正是因为和千年之前的“诗圣”同怀了一份家国之忧的文人胸襟,他才写下这本《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此举不仅仅是为前辈大家立传,更是借此抒发作者本人前半生饱受人世风霜的情怀。此两点题中应有之意,使得这本研究杜甫的专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并被公认为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

  洪业在14岁那年,父亲送了他一本清代杨伦作的《杜诗镜铨》,并告诉他,既可学老杜写诗,也可学老杜做人。于是这个懵懂的少年真就将那堪称“诗史”的1400多首作品读完了。对当时的洪业来说,杜甫诗远没有李白诗的豪迈,白居易诗的简白。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对这位生于忧患也卒于忧患,身在草野却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说,不管是因为拒绝和日伪合作而被投进监狱的时候,还是在去国离家、思念故土的时候,杜诗一直作为华夏文化的精髓陪伴在洪业身旁。据说洪业每每心有所感,总能脱口吟诵出杜甫的诗句。百年歌自苦,后辈有知音。正是自小就积淀了对“诗圣”的深厚情感,才有了洪业后来创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一书的行为。

  洪业于1947至1948年在美国哈佛和耶鲁大学讲杜甫诗歌,当时有人鼓励他写本整体介绍杜甫的著作,洪业心有所动,也准备动笔。但彼时的他,如果仅仅出于让西方人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那么他大可“便宜从事”,写本通俗之作完事。没有博士学位的洪业一方面是真心实意希望能就沟通中西古典文化学术交流做点事情,另一方面可能也希望借此作奠定自己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或者更现实一点说,为了能在美国的大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最终他选择尽心竭力去书写杜甫。而一旦真正进入写作状态之后,他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近半个世纪来所积累的研究杜甫心得倾囊而出。

  而古今悬殊,中外差距,时时搅扰作者的思路。尤其是用英文来书写,如何将杜诗中的大小典故介绍明白,对作者来说是极大考验。好在洪业“幼功深湛”,又能站在钱谦益、仇兆鳌、蒲起龙等杜诗研究名家的肩膀之上,加之本身又有知识分子固有的考据癖好,所以爬梳整理杜甫一生的事迹,倒也以苦为乐。事实也证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洪业的学术生命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对杜诗的解读上有着精细而独到的观点,举个例子,郭沫若先生在他那抑杜扬李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指出,杜甫拒绝做河西卫,原因是不想去穷乡僻壤就职。而洪业认为郭老在地理知识上犯了错误,中唐时的河西县其实离京兆约莫50公里的距离。由此,他揣测老杜推辞河西卫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这个经常需要下令执杖打人的职务与他温厚的性格不合,故而索性挂冠辞却。当然,这本传记体例的学术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洪业因为崇敬、爱戴、理解杜甫才有这本著作,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犯了为人写传最忌讳的一个毛病———渐失传作者与传主间那理应保持的距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