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中,这里是临时省会

  在云和县王氏宗祠,104岁的高彩琴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抗战时这里是省警察大队驻地。(郑勇 摄)

  本报记者 郑 勇

    汽车刚驶入丽水市云和县境内,风景似乎明媚了许多,如一幅江山图徐徐展开。70多年前,在全民族奋力抗击日寇之时,浙江省府迁入此地,直至抗战胜利,云和成为全省抗敌的中心,青山秀水留下了众多难忘的历史痕迹。

  激战三天保卫云和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后,浙江大部沦陷,省府机关只能从永康方岩撤入云和县。之所以选择云和,据当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在《五十回忆》一书中记载,除了交通较好、易守难攻之外,“云和”之名的吉利也是重要原因。当时跟随省府迁移的单位甚多,总数有400多个,小小云和俨然成为战时省会。

  其实早在省府迁入之前,云和就已成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1938年9月,浙江铁工厂成立,这是一家后来发展成为三千多人的军工厂,总厂即设在丛山深处的云和县小顺镇,专门为前线制造机枪、子弹和手榴弹。1939年4月3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在黄绍竑陪同下来此视察,周恩来还热情地发表了近2个小时的演讲,极大鼓舞了云和地方的抗战热情。

  对于云和成为全省抗战中心,日军自然不会甘心。今年已经104岁高龄的高彩琴依然记得方山岭战役的一些情景。1942年8月3日,日军大举进攻云和,松阳与云和的分水岭成为最后的屏障,国军21师、32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迫使日军败退,保卫了省会云和。高彩琴记得日军虽未进城,但是在云和上空扔下了许多炸弹,自家院子里也落下一颗,后来还是用做豆腐的盐卤才锈住了那颗炸弹。

  祠堂成为警察大队

  高彩琴接受采访的地方是在云和县城里的王氏宗祠,这座祠堂历经明清,构架依然精美。省府南迁后,这里就成为了省警察大队和船运公会的办公场所。祠堂不远处是司前巷叶家厅,著名画家潘天寿就曾在此寄住,此时他任教于离县城10多公里的小顺英士大学,时不时为村民写幅对联。  

  云和有古语“城内打屁股,城外听得见”形容其狭小,县城人口原先不过三千人。如今这个小山城一下子涌入数万人,局促拥挤可想而知。离城5公里以内,大小村庄、所有祠堂、庙宇、大户人家都成为办公地点,住宿更是紧张,门厅走廊皆是卧处,甚至连灰铺、猪舍、凉亭也改为住房。云和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幽静且封闭的云和了。

  省府迁入云和后办起了浙江建国中学,主要招收迁入人士子女,也有部分名额留给当地的孩子。85岁高龄的刘绍先生当年就幸运地成为了建国中学的学生,忆起那段年少时光,刘绍说那些“名门”子弟与云和的孩子完全不分彼此,下课后就一起打弹子球玩耍,在艰苦岁月中仍然享受着愉悦的校园生活。

  在建国中学不远处,就是省府主席黄绍竑的公馆,灰砖黑瓦充满民国气息,从1944年初落成,这里就成为全省政治中枢。这座房子也成为最能反映浙江省抗战史的现存建筑之一。黄绍竑在云和期间,公开宣称“要学习延安”,并积极开展国共合作试点,努力促进抗日统一战线。

  山城顿时一派风雅

  云和成为全省政治中心后,极大地改变了山城的气象,偏于一隅的浙西小县顿时“阔绰”了许多。瓦窑水电厂、浙江省纺织厂、浙江省难民工厂等大企业先后成立,产业工人猛增。省剧团和戏剧界名流时常演出《雷雨》《日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名剧,山乡人民听到了都市的声音。《东南日报》、《时事日报》在云和编印出版,所有浙江讯息均冠以“云和电”。浙江通志馆于1943年8月在云和成立,文化名人余绍宋隐居于大坪村,于诸般艰难中重修中断了近200年的浙江通志。英士大学、之江大学、杭州高工、浙江联师等高校迁入云和后,名师学子云集,如同当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山城顿时一派风雅。

  云和人民也为省府迁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敌机经常狂轰滥炸,尤其是投下细菌弹后,“黑死病”殃及全县,300多人遇难,云和遭受到空前的灾难祸乱。黄绍竑在《五十回忆》里写道,“云和作了临时省会,虽然增加了当地人民许多的负担,但同时也助长了它很多的进步。”那段历史虽然短暂,却极大地改变了云和的格局,云和从此成为浙江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