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下管线早该“革命”了

□张 弓

  《钱江晚报》8月8日发了条关于地下管线建设的新闻,标题做得有点吓人———中国发动“地下管线革命”,其实说的是一件人们盼望已久的好事:国家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确定沈阳、哈尔滨、包头等10个城市试点,计划3年内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

  紧接陆克华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于8月10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看了上述报道,有一个词大家或许有点陌生,即“管廊”,还有“综合管廊”。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它们,万能的“百度”有些解释。所谓“管廊”,就是“管线的走廊”;所谓“综合管廊”,就是让供水管道、通讯电缆、电力电缆都走同一个通道。小时候看过一部外国电影,片名忘了,有一个镜头却至今记得:一逃犯进入了“下水道”,警察紧追不放。令人吃惊的是,这个下水道居然宽大无比,不仅大个子老外可以直立行走,而且宽度与高度不相上下,就像大房子里的宽畅走廊。那大概就是“百度”里所说的地下“管廊”。

  “综合管廊”在国外叫“共同沟”。它的建设历史已经超过百年。早在1833年,巴黎就开始兴建地下共同沟,到目前,这座城市已建成总长为100公里的共同沟网络。英国、德国随后跟进。日本1926年开始建设,到1992年,总长度已达310公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神户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但地下综合管廊大多完好无损,从而大大减轻了救灾和重建工作的难度。苏联也从1933年开始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修建地下共同沟。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上好多城市都兴起了建设共同沟热潮,1958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综合管廊,50年后的2006年,在中关村西区建成了我国大陆第二条现代化综合管廊,里面铺设有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全长11.125公里,收纳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以后,上海还建成了总长约6公里的嘉定区安亭新镇综合管廊系统。中国与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经10年开发,地下管线走廊也已初具规模。但就发起全国性管廊建设,国务院的这次决定,应该是第一次。

  综合管廊建设在我国搞了近60年,总长还不到50公里,不足巴黎的二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中间有50年处于停顿状态。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就几根电线,一根自来水管,要什么“走廊”呢?综合管廊建设的一次性投资非常高。据统计,日本、台北、上海的综合管廊平均造价(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50万元/米、13万元/米和10万元/米,较之普通的管线方式高出很多。近一二十年,钱倒是有点了,但因为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隐绩的政绩观,在城市建设中自然重地面、轻地下。尽管老百姓对道路隔三岔五“开膛剖肚”牢骚满腹,但改变这种“多输”局面的决策,迟迟不见动静。

  其实,算一算成本效益账,地下管廊建设是非常合算的。台湾曾以信义线6.5公里的综合管廊为例进行过测算:建综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资五亿元新台币,但75年后产生的效益却有2337亿元新台币。所以,我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要解决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眼光能否看到至少75年!“75年后,人在不在都不知道了,还管那事不是有病吗?”这样一想,还有动力吗?

  回到开头说的《钱江晚报》的标题,说的其实是真话。要改变目前大多数城市“天上蜘蛛结网、地下杂乱无章”的管线形态,就彻底性与艰巨性而言,称其为一场“革命”,也不为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