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华城中,走出台湾义勇队

本报记者 郑勇

  在金华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内的李友邦将军塑像。(郑勇 摄)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铐打碎……”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期间,唱响它的那支队伍是台湾义勇队。如同烽火岁月里许许多多军歌一样,这首嘹亮的队歌激励着义勇队的每一位战士,也为金华地区的抗敌筑起强大的力量。

  酒坊巷中创建义勇队

  金华城中的酒坊巷因酿酒成名,自明代以来此地就官私酒坊林立,从车水马龙的闹市弯进这条古朴的小巷,似乎还能闻见酒香阵阵。76年前的一个个早晨,李友邦想必也是在这样的想像中进出酒坊巷,联络抗日同志,谋划民族大义。

  李友邦就是台湾义勇队的创始人。1939年,全民族抗战活动轰轰烈烈,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国民党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下,李友邦动员散居在闽北崇安县的台湾同胞,来浙参加抗日斗争。考虑到金华是抗日重镇、东南前哨,又处在浙赣铁路枢纽位置,他们就在金华落了脚,2月22日在酒坊巷18号宅院里成立台湾义勇队,人数最多时候有480多人。

  台湾义勇队就这样被写进了抗战史。史称这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

  最是难忘“台湾医生”

  如今的酒坊巷18号已成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一进院子有座小庭,中间是李友邦将军的戎装塑像,面庞端正坚毅。李友邦出生于台北望族,年少时在学校里备受日本师生侮辱,后赴大陆入黄浦军校二期。“七七事变”后,他奔走于浙闽两省,于艰难中组建“台湾义勇队”,由国民政府任命为少将队长。“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这是李友邦的心声,也是广大台湾同胞的共识。

  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解放台湾”为宗旨,足迹遍及浙赣闽皖及广西、重庆等地,主要从事宣传教育、教化俘虏、医疗救护及国防生产等敌后工作。他们大力抗战的英勇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赞扬,国民党要员及社会著名人士称赞其为“台湾先锋,民族战士,唤起国魂”,体现了“祖国精神”。1942年5月金华沦陷后,义勇队南撤至福建龙岩,抗战胜利后回到台湾,于1946年遭当局解散。李友邦更是在1952年被当局以“匪谍叛乱”罪名杀害,年仅46岁。

  金华人对于台湾义勇队记忆最深的就是“台湾医生”。最初义勇队在金华城内设立医疗所,不久又在乡下开展医疗救治,最多时设立了四个“台湾医院”。医生既救死扶伤,又宣传抗敌,在老金华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金华台联会的老会长邵梓对台湾医院比较熟悉,他回忆起那时白天警报很多,医院开夜班是家常便饭,加班到二三更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无私精神让金华人很感动,邻县城乡病人都专程前来就医。从老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病人很多,医院门口黄包车都排长队。

  坐着轮椅也要“赴约”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是2006年4月在原址上修建的,由马英九先生题写馆名,这也是他在大陆惟一的题词,连战先生题词“同源同祖同文,连山连水连心”。去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也成功入选,成为名录中惟一的涉台抗日遗迹。

  在纪念馆服务的蒋蕙兰也是抗战老兵之后,父亲在抗战胜利后的次年生下了她。说起义勇队的峥嵘岁月,她感触尤深,父辈的执着与热血,时隔多年后还能强烈地感受到。她记得每年清明前后,台湾义勇队队员黄一中先生都会携家眷前来,就算坐轮椅也要在李友邦将军铜像前唱当年的队歌,像是奔赴与激情岁月的一次约会。歌声唤起了老人的一腔豪情,也唤起了对祖国无法割舍的眷恋。

  台湾义勇队是台湾与祖国共赴国难的见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家”,两岸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必将携手向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